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反覆練習就能記住?心理學家告訴你:真正提升學習的關鍵是有「干擾」的變異練習!無論是音樂、語言還是解題能力,加入混合練習與多樣情境,才能訓練大腦的決策力與靈活度,讓學得更慢但記得更久。
創造變化的一種方式是簡單的在練習過程中,混合練習內容。雖然即興合奏是實踐多樣性的好方法,但許多爵士樂手也會在更有結構化的練習當中應用系統性的變化。例如像音階這類簡單的練習,可以試著練習音階轉位,也能探索所有可能的音程與和弦組合,這樣就能變化出無限的組合。鋼琴家貝瑞.哈里斯(Barry Harris)的學生說,他以前很討厭練習音階,因為老師會逼學生練習八度上下行。
然而,與哈里斯一起學習後,他學會如何用音階即興創作,他說 :「我從來不厭倦音階練習。」在長號手吉米.基瑟姆(Jimmy Cheatham)的工作坊中,另一位學生講述基瑟姆的建議就是演奏每一種可能的排列組合,以「發掘所有的可能性」。還有一個例子來自綽號「紅仔」的小號手亨利.艾倫(Henry “Red” Allen),據說他會調整唱片的播放速度,然後跟著不同速度來練習所有的調性。每種速度會對應到不同的音高,讓他能從相同的基本素材中獲得更大的多樣性。在同一個練習中練習多種技能,能幫助表演者保持靈活。
心理學家威廉.巴提(William Battig)是最早研究練習的多樣性與學習之間關係的學者。1965 年,巴提在技能學習會議上觀察到「有點矛盾的原則」,也就是在學習項目之間加入更多干擾、導致學習效果變差的訓練條件,往往能加速新任務的學習過程。研究記憶的心理學者認為,干擾是學習的一大阻礙,因此一項任務受到愈多干擾卻反而能改善另一項任務的表現,這讓很多人驚訝不已。約翰.謝伊(John Shea)與羅賓.摩根(Robyn Morgan)將巴提早期的觀察擴展到對動作技能的研究。在一次實驗中,兩人請受試者根據紅、藍、白三種顏色的指示燈丟網球,快速擊倒木頭障礙物。
雖然這個動作技能故意設計得與眾不同(否則有些學生之前可能有過類似經驗),但其實這與音樂家面對的困難類似,音樂家要正確按下按鍵才能演奏音符與和弦。謝伊與摩根將受試者分成兩組 : 第一組採用分段練習(blocked practice),一次訓練一種順序 ; 第二組則是以隨機方式訓練三種順序。結果與巴提的理論一致,與受到更多情境干擾的小組相比,分段練習的小組擊倒障礙物的速度比較快。然而,當兩個小組隨後練習兩種新的順序(黑色與綠色)時,接受不同順序訓練的小組掌握新技能的速度反而比較快。即使是 10 天後再次進行測試,結果依舊一致,這表示變異練習(variable practice)的好處相對持久。
情境干擾帶來好處的一個解釋是,它能幫助表演者發展出控制流程的能力,決定接下來該採取什麼行動。分段練習雖然能讓學習者更容易掌握整體學習內容,然而因為練習的內容高度可預測,所以決定後續要採取什麼行動的能力沒有得到發展。
支持這個觀點的證據來自於研究。研究顯示,如果練習的內容是在不同的動作之間做出選擇(例如彈奏一個音符而不是另一個音符),而不是以不同的強度執行同樣的動作(例如用不同的音量彈奏相同的音符),那麼隨機練習的好處會比較多。這些結果證明 : 變異練習有助於選擇採取哪種行動,而不是對這些動作做出細微調整。這樣的控制過程在即興表演爵士樂時發揮重要的作用,因為即興表演時,最大的難處在於判斷接下來要彈奏什麼音符。
變異練習的價值不只限於動作技能。曼利伯、馬歇爾.德.克魯克(Marcel de Croock)和奧托.傑斯馬(Otto Jelsma)在訓練工程系學生排除模擬化學工廠的故障問題時,發現類似的效果。在他們的實驗中,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學生負責處理 4 種故障,每種故障以 12 個問題為一組,解決完一組問題才能繼續處理下一組。另一組學生則以隨機順序處理同樣的 48 個問題。同樣的,在練習期間,隨機組的解題表現較差,而且當學生針對他們學過的故障問題進行測試時,兩組的表現沒有差異。然而,如果測試的題目是新的故障,以隨機順序處理問題的小組會表現得比較好。類似的效果也出現在學習第二外語時,例如練習西班牙文的動詞變化,如果採多階段練習,就會帶來比較好的記憶效果(但第一次學習動詞變化時,變異練習的好處不會馬上顯現)。另一項研究則是顯示,日本人學習英文文法時,如果採用隨機而非一致的練習方式,那麼在後續的測驗中表現會更好。
儘管變異練習有潛在的好處,卻一直沒有被充分利用。大多數的課堂作業會小心區隔各單元教授的內容,以大幅減少情境的干擾。有些考試的題目順序甚至會依照課程教授的順序排列,使這種不符合現實生活的狀況變得更嚴重。變異練習可能不常使用,因為變異練習與第五章討論的「有益難度」一樣,是一種違反直覺的概念。回想一下,「有益難度」是指某些干預,例如教材要分散時間講授,或要求學生練習回想、不要反覆溫習,這些作法會讓短期表現變差,但長期的學習表現變好。不過在同一個課程中練習多種技能的學習方式可能會被忽視,因為這種方法看起來會讓進步變得比較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