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即使結果未知。分享是一種信任的展現,也是建立人際連結與激發創新的起點。從開源軟體到生活對話,真正有價值的分享來自全心投入與專注互動,能帶來回饋、啟發與深層連結。
在紙上寫下一個關於未來的問題:「如果……會怎麼樣?」這個問題是對你個人或你的團隊或組織很重要的事情,你想了很久或很想做的事情。把紙折成紙飛機,塞進你的手提包或口袋,然後過你平常的生活。
每次你在口袋裡摸到或在包包裡看到這個紙飛機,環顧四周,在附近找一個人,想像飛機飛向他們會發生什麼事。他們會撿起來讀嗎?如果像這樣,跟陌生人分享你的夢想或願景,你會有什麼感覺?如果他們看到紙飛機,但視若無睹呢?你會尷尬或覺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嗎?在不知道結果會如何的情況下,分享關於自己的事情,不只是相信自己,也有可能與他人建立連結。
樂於分享
1990 年代末期,軟體開發開源模式的出現讓一些人坐立不安。一家公司免費釋出自己研發的原始程式碼,而且允許他人修改,或在其基礎上開發自己的產品──這種做法似乎很瘋狂。其實,這個概念由來已久,百年來甚至可能是最大的創新動力。
如果我說的是分享一些簡單的東西,不是價值幾十億美元、有版權的軟體,你就會鬆一口氣。話雖如此,那種毫無保留且開放的特有分享方式也是有目的的──甚至是精心計算過的──如 Linux。我們分享是為了開啟未來的可能性和機會,而且把分享看作是會有巨大回報的投資。
分享的做法開闢了通往發現的途徑。每一次分享都會引發一連串的互動和事件,朝多個方向展開。這就像是一種冒險方式的選擇,一次分享引領你走向 X,而另一次分享使你走到 Y,每一次分享都會產生一連串的結果。分享愈多,可以探索的途徑就愈多。
你在分享時,付出了一些東西,但你也得到回報。你獲得的回報可能不會立即顯現,甚至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會看到。其實,多重影響的浪潮不斷湧出、回流,每次都會以不同的效果沖刷你。
由於我們活在一個為了分享而建立的巨大科技網路裡,我要指出,我不在乎你用什麼工具分享,我只關心你是否真的分享,以及可能與他人分享什麼。
首先是分享想法。
分享想法是一種表現信任的行為。想法是很微妙的東西,就像是在你腦海裡正在成形的草圖,是你私人的東西。歷史上有一籮筐想法被嘲笑和誤解的故事,也就難怪你會想保護自己的想法。但是,有一點要注意:想法是透過社會互動不斷建構出來的生命體,需要混合、交流和傳播,才能知道它是否有價值。當然,想法也可能受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打擊和破壞,然而如果你能從一個想法的分享學到東西,這個想法就會變得強大。
一旦你分享一個想法,你的心態是開放的,接受這個想法可能或不能變成什麼。你不再苦思冥想,直到這個想法盡善盡美,它已經脫離你的掌控了!在我加入 Google 之前,我有一個念頭,想要建立創新培訓中心和社群。我還沒擬定計畫,甚至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我就開始跟不同部門的人分享這個想法。從專業角度來看,這麼早就說出我的想法實在有點危險,因為別人會很容易找出破綻,甚至讓這個計畫胎死腹中──畢竟我還是個新人。沒想到很多同事聽我說起這個計畫,隨即露出興奮之情。他們的回饋最終使我在 Google 設立創意技能創新計畫(Creative Skills for Innovation program),與全世界分享我們的創意。這個計畫簡稱 CSI 實驗室,已是相當著名的一項創新計畫。
與人分享、建立連結是另一個通往開放的強大管道。與某一個人萍水相逢卻有相見恨晚之感,這種經驗令人興奮莫名,但我們卻很容易忘了這麼做。有多少次,你為了生活奔波勞碌,幾乎不會抬頭看在這人生之路上遇見的每一個人?
關於分享的最後一點很簡單: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你要與之分享的人身上。無論你是在跟同事開會,還是和朋友共進晚餐,或是在店裡買東西,你都得全神貫注。如果你專心一意,任何互動對你(和其他人)都有更大的價值。若是你注意力分散,一心二用,如一邊看手機,或是一面在心裡盤算要做哪些事──在這樣的交流中,你的貢獻較少,學到的東西更少,感受也變少了。不管你專心與否,你花的時間一樣多,但你得到的卻少得多。更糟的是,注意力分散會減損互動的潛力。如果你不能完全開放,無法從互動獲益,為什麼還要這麼做?
可以找一天,儘量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每一次互動上。如此一來,你會發現很多常錯過的細節,從臉部表情,到某一個獨特的用語,乃至對「言外之意」的關切。當中有很多有意義和可行的訊息,要不是特別用心,根本就察覺不到。集中注意力看起來可能像是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因為會花費時間成本,但實際上是資產。我保證這麼做你會獲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