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當代職場中,多樣性不僅是一種價值觀,更是驅動創新與提升績效的關鍵策略。《原力心態》強調,擁有開放與包容的思維能激發更強大的創造力與解決力。來自不同背景與觀點的團隊能帶來更多突破,對企業主與上班族都具實質好處。
尋求多樣性
多樣性在職場上的商業效益非常顯而易見。一個團隊的組成分子形形色色,來自不同的社會和族裔,代表各種特徵和經驗,也就能帶來許許多多不同的觀點,有助於團隊產生更好的想法,更有效的排除故障和解決問題。對於任何一個想要培養和支持多樣化勞動力的組織來說,這就是能提升績效的福音。
對個人來說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個人生態系統是多樣化的,你的思維就會更開放,能使你跳脫狹隘的自身經驗,接納各種想法和解決方案。你愈接觸不同於自己的觀點,就愈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要為自己建構這種多樣化的生態系統,首先你得評估現在的情況。最常跟你在一起的人是誰?你看什麼書、聽什麼音樂、看什麼影片?你喜歡吃什麼樣的食物?你如何打發時間?你去哪裡旅行?
把這些訊息蒐集起來,為自己建立一個檔案。在這檔案中,每一方面都代表著一個多樣化的機會。例如,在人際關係類別中,跟你在一起的是不是都是那五個人?如果是的話,你該改變一下了。邀請一個你不怎麼熟的人一起喝咖啡。在圖書館或食物銀行做義工,接觸許許多多的陌生人。這個建議是要你跟:a)你圈子外的人,以及b)與你不同的人,在一起相處。
在創新領域,為了尋找新的、有趣的機會,我們會去接觸「極端用戶」(extreme user)。這些人位於某一個挑戰或解決方案的邊緣地帶,由於具有特別的視角,可以提供獨特的見解。例如我曾與致力於無障礙服務的團隊合作,他們與盲人和聾人接觸,了解這些人士在日常生活如何運用某一種科技。今日廣泛利用的語音助手科技(如Siri 和Alexa)就是這麼開發出來的。
改變接收外來刺激的機會唾手可得。例如你租了一部車,發現收音機的頻道調到一個你很少聽的電台?別轉台,聽一會兒,了解一下那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你床頭櫃上的書呢?
大多是推理小說或傳記?也許你最近都在看科幻小說?不管你最喜歡哪一個類別的書,在這些書中夾一本其他類型的書,或者加一本來自另一個時代的書,或是放一本講述陌生世界的書。讓你生活的每個角落都變得多樣化。讓每個領域都有接納新影響的潛力。
與他人互動時,要用開放的心態接納別人的觀點,你得先把自己的看法放下。你腦中的種種想法、點子和意見都很大、很亮,就像時代廣場上那些巨大的電子廣告看板,而且很吵,吵到讓你聽不到別人在說什麼。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別人在說話,我們卻站在自己的立場忙著找機會反駁,以至於沒有聽到他們在說什麼。我們常常這樣,不是嗎?
從小,父母就教導我們,要我們相信自己的想法最重要。在學校,我們學習如何表達自我,確保別人完全知道我們的想法。父母、師長甚至告訴我們,不要在意別人的想法,以免影響自己的思考或行為—— 或者,如果別人不把我們當一回事,則要設法保護自己,讓自己的情緒不受到影響。
其實,你應該非常在意別人的想法。為什麼?首先是出於尊重。這是對人最基本的禮貌,表示我們重視他們的想法。
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這個星球上共同生存下去,就是依靠互相讓步達到互惠互利。你不一定要同意別人的想法,但你要知道,別人的想法也很重要。
你還應該關心他人在想什麼,因為這樣能強化自己的思考。幾乎任何交流都能拓寬自己的理解範圍,無論是確認你的想法無誤、挑戰自己的思維,或是改進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接納別人的觀點,你的思維會變得僵化,而且將永遠局限於這樣的思維。
努力接納別人的想法。首先,你要學會讓自己的思緒平靜下來,才容得下別人的想法。例如,你在準備一場會議,讓團隊得以解決一個難纏的問題。然而,你得把任何先入為主的想法放在一旁,也別期待這次會議會有什麼結果。提醒自己對對話的走向抱持開放的態度,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除了問幾個簡單的問題,你能做的就是傾聽。
前 Google 策略顧問拉菲爾.謝(Raphael Tse)在指導領導階層和團隊也運用了這個方法的修改版。他說:「我提出問題時,不會執著於任何結果或解決方案。儘可能待在開放性問題的空間,擺脫『應該要怎麼做』的思維,為更多的『可能會如何』創造空間。讓人得以擺脫自己敘事的框架和預設的思考模式,如此一來才能看到其他可能性。」
另一種清除自己觀點的方法是採取這樣的立場:對方是對的,你是錯的,假設別人的想法比較好。在你百分之百確的回饋。要認真的做。不要只是為了應付對方而假裝傾聽,心裡還是固執己見。誠實面對自己,捫心自問:「如果我錯了呢?」
這可以幫助你打破自以為是的想法,了解別人的觀點。在全面客觀的探討問題之後,或許最終可以證明你確實有最好的想法。但除非你真正的開放,承認自己可能是錯的,否則你永遠無法確定什麼是最好的想法。
在培訓時,我最喜歡的一項練習叫做「最棒的爛主意」。我會把團隊的人分成兩組,每一個人都拿到一張綠色紙和一張紅色紙。我請他們在紅色紙上詳細描述最糟的餐廳做法,然後在綠色紙上描述最好的做法。我蒐集所有的紙,然後把所有的綠色紙扔掉。接著,我把紅色紙發給他們,請他們把最爛的主意變成最棒的點子。他們仔細思考爛主意所有的特點,想辦法改善。這個練習強迫他們放下對自己想法的執著,一起腦力激盪,以得出更好的結論。有些意想不到的概念正出自這個練習,而且已經實現——你覺得在黑暗中用餐或是品嘗全昆蟲料理會是什麼樣的體驗?
當你放下一己之見,換言之,你跳脫自己的觀點,敞開心胸,傾聽別人的意見,你會發現他們的想法和這個廣闊世界一樣多采多姿,包羅萬象。對多樣化觀點的欣賞,加上接受或嘗試新事物的意願,讓你更能因應挑戰,並找到新穎的解決方案。
開放不是指你必須喜歡或同意你遇到的一切,只是意味著你決定不去評判正在發生的事,反之,你願意接受,順其自然。毫無保留的開放,意味張開雙臂擁抱一切,不管是好、是壞,成功或失敗,因為你完全專注於新的學習和體驗。每年 11 月的亡靈節(Dia de los Muertos),Google X 實驗室的人會把所有沒能成功的案子——原型、提案、計畫,甚至寫在便利貼上的想法——丟進棺材,點火燃燒,慶祝這些舊的想法化為灰燼。他們一起進行這個儀式,把過去拋在腦後,向未來展開雙臂。
已故禪師鈴木俊隆曾說:「如果你的心是空的,隨時可以接受任何東西,對一切都是開放的。」初學者能看到無限可能,專家的視野反而變得狹窄。試著當一個初學者。如果你選擇毫無保留的開放,就會發現這位禪師所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