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游舒帆在與《原力心態》作者的交流中,獲得了許多啟發。《原力心態》一書特別強調如何激發個人潛能、影響他人,以及順應天賦發展的重要性。由於他近年來專注於教育相關產業,對書中提出的觀念與方法格外有共鳴。
本文轉自 我與《原力心態》作者交流的收穫
在六月初的時候收到來自天下文化的邀請,希望我能與 Frederik G.Pferdt 博士進行線上交流。不過這個交流因為我這邊的一些變故,所以改成我以文字進行提問,而博士則以書面回覆我的提問。
這本書剛出版時,我曾寫過簡短的推薦序,我的原文是:「《Google模式》告訴我們怎麼經營公司,這本書則讓我們知道如何啟發人。當 AI 解放了生產力,企業勝出的關鍵將是創造力,而正確的領導方式,永遠是員工維持創造力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這本書,被稱為《Google模式》的續篇,特別強調如何激發人、影響人,順應人的天賦去發展。因為過去幾年從事的大多是教育相關產業,對這些觀念與想法特別有感。
這本書中有許多觀點都引起我很大的共鳴,例如未來思考,鼓勵人們「準備好面對未來的心態」,不用停在現在,而是勇敢地思考未來,並主動迎向未來。找到並發揮自己的「X 特質」,這個 X 特質(Dimension-X)指的是自身獨一無二之處,你也可以稱之為天賦。
而 Frederik G.Pferdt 博士過往的工作之一,便是在組織內用未來思維帶領團隊,鼓勵並激發他人的 X 特質,即便這些 X 特質可能與組織的階段性目標產生衝突。
以下是我提出的五道問題,以及 Frederik G.Pferdt 博士給我的懇切回覆。
提問背景:我覺得鼓勵人們發揮「Dimension X」很棒,但過往我們學習的各種管理技巧與人力資源的制度,經常不利於個人「Dimension X」的發揮。
Dimension X 是我們內在的獨特火花——它是熱情、超能力與我們最想對世界產生貢獻的交會點。雖然是個人化的,但它極具實用性。當人們從 Dimension X 出發,他們不僅表現更好,更能以能量、清晰與使命感前行。
我自己的 Dimension X 是由想像力驅動的行動傾向。無論是申請 60 多個訪問學者職位才進入史丹佛,或是沒經過任何人批准就創立 Google Garage,這樣的衝勁讓我持續前進,也持續開啟新的未來。
雖然 Dimension X 從自我探索開始,企業可以透過制度與儀式來發掘與發展個體差異。
像是設計「Dimension X 檢視時刻」:
● 你現在是被什麼點燃的?
● 你帶來什麼團隊未曾意識到的獨特價值?
● 上次在工作中覺得充滿生命力是什麼時候?
這些對話讓工作從任務管理轉為潛能啟動,讓人將內在能量與有意義的工作對齊。
我也鼓勵團隊畫出人生重要時刻(高峰與低谷),從中找到貫穿其中的共同特質——那通常就是你的 Dimension X。一旦命名它,人們會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它。
進入 AI 時代,人類的獨特性更顯珍貴。AI 是快速又強大的夥伴,但它沒有 Dimension X。那道火花、那種視角,是人類獨有的。
當我們越理解自己的 Dimension X,就越能善用 AI 去放大我們的創造力與人性。
所以,雖然 Dimension X 是從個人出發,當組織擁抱它,它就會變成文化解鎖的關鍵。它培養人才、激發創新,讓人活成真正的自己。
而這也正是團隊共同打造未來的起點——人機共創,齊頭並進。
三個關鍵提問很有啟發,我試著運用看看,覺得我的 Dimension X 確實在這過程發揮了。
被什麼點燃?帶給團隊什麼未曾意識的價值?上次感受到充滿生命力的時刻?
第一個問題:我經常被能幫助他人,能參與有趣的問題而點燃。
第二個問題:我能帶給團隊「他們是個有價值的人」、「他們能做得更好」、「原來可以這樣看待問題」的感覺。
第三個問題:當我協助他人跨越一個艱難關卡,並看見對方笑容,並覺得自己真的跨過了的那一刻。
提問背景:現在招募難度很高,許多企業主都擔心員工訓練完後就離職。更魂遑論鼓勵員工去找尋自己的 Dimension X。因為一旦員工發現現在的環境無法讓他發揮自己的 Dimension X,那他很可能會另謀他就。我想問問作者任職過的企業會如何看待這問題,而他自己又是如何看待這問題。
這確實是一個真實且全球普遍的矛盾,也是一個反思「企業在人類發展中角色」的機會。
有句知名對話是這樣的:
「財務長問執行長:我們投資員工成長後他們離職怎麼辦?執行長回:如果我們不投資,他們留下來才更可怕。」
真正的風險不是人走,而是人留、卻不成長。
如果我們想打造具創新力、適應力與未來性的組織,就必須支持人的成長,即便那會讓他們走向新的機會。事實上,當人們在公司內感受到被看見、被支持、被挑戰,他們更可能留下來、更有貢獻,甚至離開後也會成為企業文化的代言人。
我自己離開 Google 時,就是一個有意識的選擇。那不是逃避,而是成長的開始。我寫給同事的信主題是:「Time to G(r)o(w)」,象徵「離開」與「成長」其實是一體兩面。
所以我建議台灣的企業領導人:創造一個讓「成長」成為常態的環境。讓員工知道,發展他們的 Dimension X,不只是允許,更是企業信任與長遠眼光的表現。
這樣的心態,會吸引人才加入,因為他們知道,不論是否會一直留在這裡,他們會在這裡成長。
你將不只是「工作的地方」,更是「成為真正自己的地方」。
這段作者的觀點跟我過往的主張幾乎完全一樣,覺得很受到鼓勵。過去我曾說過一模一樣的話「與其擔心培訓後人會走,更應該擔心你不培訓他,他卻死命留著」。
我同時也說過,如果一個人在組織內留著對他並不是最好的,那何不讓他離開。
「寧願留成愁,不要留成仇」這是我第一份工作的老闆跟我分享的概念。意思是寧願把人走之後的憂愁留給自己,也不要為了把人硬留下來而造成彼此的仇恨。
與其想盡辦法把人留下來,不如想盡辦法成為一個人人都能成長的公司。成為人才的孵化器與加速器,而不是想盡辦法圈養人才。
所謂「成為真正自己的地方」是一個能讓你發揮自己 Dimension X 的地方,而不是一個讓你肆無忌憚,胡搞瞎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