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松下幸之助的實踐經營哲學》強調「水庫式經營」是企業穩健發展的關鍵策略。透過在人力、資金、設備、技術等層面預留餘裕,企業能有效因應市場波動與突發挑戰。真正的水庫式經營並非資源浪費,而是建立在精準掌握需求與風險控管上的預備機制...
企業經營應以穩健發展為原則,只要策略得宜,無論何時何地,這個目標必然可以實現。而要打造這樣一個具備穩定韌性的企業,其中至為關鍵的理念就是「水庫式經營」。
水庫的功能顯而易見——攔蓄河水,調節供需,無論季節或氣候變遷,皆能確保人們用水無虞。
「水庫式經營」正是將此概念延伸至企業經營管理,在各個層面建立充沛的儲備,使企業如同水庫般,即便外部環境風雲變幻,仍能保有充裕的資源,維持穩定發展。舉凡設備、資金、人力、庫存、技術乃至於企劃和產品開發,每一環節皆應保有餘裕,以因應突如其來的挑戰。
換言之,企業應追求「從容有餘」的經營模式,重視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以設備為例,企業不宜追求百分之百的開工率,而應設定合理的產能上限,確保即使在百分之 80 或 90 的產能下仍能維持獲利。如此一來,即便需求驟升,也能迅速調整產量,靈活應對。
資金亦然。若某項事業所需資金為 10 億元,企業不應僅備足 10 億元,而應預留額外資金作為緩衝,如 11 億元或 12 億元,以應對突發狀況。這正是「資金水庫」的概念。
同理,企業也可建立「庫存水庫」,隨時保有適當庫存以應對需求波動;建立「產品開發水庫」,持續投入新產品研發,以鞏固市場競爭力;甚至打造「人力水庫」、「技術水庫」,為企業運作提供更大的彈性與穩定性。
總而言之,「水庫式經營」旨在於各個環節儲備充足的資源,如同水庫般調節供需,在豐水期蓄水、在枯水期供水,即使外部環境變化劇烈,也能穩妥因應,確保企業持續運轉、穩健成長。
然而須注意的是,「設備水庫」與「庫存水庫」並不等同於設備過剩或庫存積壓。
若企業僅基於樂觀的銷售預測而盲目擴充設備與產能,最終因銷售不如預期,造成庫存積壓、設備閒置,這就不是「水庫式經營」,而是單純的經營預測偏差,非但無益,反而會成為企業的負擔。
真正的「經營水庫」,應建立在對「基本需求」的精準掌握之上,並預留百分之 10 至 20 的緩衝空間,而非一味追求產能極大化。
換言之,設備過剩與庫存積壓皆可視為經營上的資源閒置,而基於「水庫」理念所做的儲備,表面上看似閒置資源,實則是保障企業穩定發展的必要投資,如同為企業未來買下一份保險,絕非浪費。
更重要的是,除了建構各種形式的「經營水庫」,企業更須具備「心態上的水庫」,即「水庫意識」。這代表須時時保有居安思危、預留餘裕的思維。
唯有秉持「水庫意識」,企業才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水庫式經營」的理念,構思並建立起符合自身需求的「經營水庫」。如此一來,便能打造出穩健發展、具備抵禦風險能力的「水庫式經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