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松下幸之助的實踐經營哲學》在書中強調,自主經營與自力更生是企業永續發展的根本。無論在資金、技術或經營策略上,企業應以自身實力為核心,避免長期依賴外部資源,以培養抗風險能力與穩健體質。透過累積自有資本與強化自主研發,企業才能在順境中高飛、逆境中堅韌成長。
經營的方法千變萬化,其中「自力經營」與「自主經營」的心態尤為關鍵。無論是資金、技術開發或各種經營層面,都應以自身力量為主軸。
戰後,日本經濟與企業迅速發展,一度趕上、甚至超越歐美。然而,回顧其發展歷程,實際在相當程度上仰賴外力支援。比如資金主要來自借貸,技術則泰半依靠引進歐美的先進技術應用。
當然,考慮戰後日本企業的處境,戰爭摧毀了一切,企業須從零開始復興並重建家園,依賴外力在某種程度上勢不可免。若非靈活借助外部資源,日本經濟恐怕難以發展至今日,國民生活水準的提升也將步履維艱。
我並非全盤否定或排斥借助外力,但企業的根本仍應立足在自力與自主經營。短期內借助外力,或許可快速收復成效,有時甚至是礙於情勢不得不為之;但長期依賴外力,會令人不自覺地鬆懈,長遠以來,還可能無法充分履行應盡的責任。此外,過度依賴外力也可能削弱企業體質,使其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動的影響。例如,過度借貸的企業,哪怕只是利率微幅上調,都可能面臨業績下滑的風險。如此一來,企業便難以在任何情境下維持穩健發展,亦難實現「順境時順風高飛,逆境時逆勢成長」的經營目標。唯有在順境中保持警醒,在逆境中掌握機會,才能邁向更大的成功。
因此,在資金方面,企業應以累積自有資本為原則。相較於歐美企業,日本企業的自有資本比率普遍偏低,這固然與戰後特殊環境有關,但即便如此,仍有企業透過持續累積內部資金,達到與歐美企業並駕齊驅的自有資本水準。事實證明,即使在景氣低迷時,這些企業依然能夠保持亮眼的績效。
提高自有資本比率,除了仰賴國家政策配合,如稅制改革、票據管制等,更重要的是企業自身的努力。企業唯有深刻體認到「適當利潤」的重要性,才能厚植實力,強化抵禦風險的能力。
技術層面亦是如此。過去,企業主要仰賴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但未來,除了持續引進外,更應加強自主研發,甚至反向將技術授權他國。
我認為,技術專利與技術訣竅不應由開發者獨占,而應以合理價格公開,讓更多人受惠。如此一來,從國家層面而言,不僅能減少重複冗餘的研發,還能推動整體社會的技術進展,促成良性循環。
然而,即便技術自由流通,企業仍應積極投入自主研發。能否成功做到這一點,將成為企業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
自主經營,意味著在經營的各個層面皆以自身實力為核心。秉持這樣的理念與態度,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必要的外部資源,方能創造更大的價值。此外,以自力為核心的經營模式,不僅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市場信譽,也能進一步吸引更多資源與合作機會。這看似出乎意料,實則反映出現實社會的運作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