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財富的靈魂》書中提醒我們,人生最值得投資的是「時間」而非金錢。時間充裕感與更高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密切相關,卻經常被高薪者忽略。真正富足的人懂得用金錢購買時間,透過外包雜務、提升生活品質,才能從「時間饑荒」中解脫,實現長久且真正的財務自由。
你看過電影《辣媽辣妹》(Freaky Friday)嗎?因為我有個進入青春期的女兒,所以我看過。為了那些還未看過這部電影的人,讓我 很快的劇透一下。 (別擔心,我們馬上就會討論到理財問題。)
原創電影在 1976 年上映,由潔美.李.寇蒂斯(Jamie Lee Curtis)和琳賽.蘿涵(Lindsay Lohan)主演,二○○三年重新翻拍。劇情是媽媽艾倫(Ellen)和女兒安娜貝爾(Annabel)神祕的靈魂互換,爆笑又逗趣的衝突隨之而來。在電影開頭,我們目睹一位壓力大、忙碌的美國母親和暴躁的青春期女兒之間的典型衝突。然而,一天早上,兩人醒來後卻震驚的發現自己和對方交換靈魂。
其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極具挑戰性,因為對一個人來說再自然不過的事,卻可能變成另一個人看似無法克服的任務。交換靈魂之後,艾倫被迫處理高中生活的大小問題,安娜貝爾被迫承擔成年人的責任,包括她母親的訂婚事宜。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兩人終於可以融洽相處,對於對方每天的掙扎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從而重新欣賞彼此。她們為彼此解決問題,在家庭內部,溝通、理解和相互尊重等價值觀也得到強化。
靈魂交換的結果是,成年女性和青少年從對方的角度看見彼此的生活。身為心理學家,我認為,這樣的假設能讓我們進行一個有趣的行為實驗,引導我們加深同理心以及相互欣賞。
讓我問你:你願意與下面描述的神祕人物進行《辣媽辣妹》式的靈魂交換嗎?
這個人是世界第五大富豪,目前淨資產為 1170 億美元。他因其聰明才智而廣受尊重, 舉世聞名。他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甚至形容自己每天都「心情雀躍的去上班」。
相當不錯的設定,對吧?你準備好要交換靈魂嗎?如果我告訴你,這個人已經 93 歲,他自稱他的飲食習慣有如一年級小學生,可樂和麥當勞是他的主食,你又會怎麼想呢?
你可能猜到我說的人是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雖然關於巴菲特最初的描述,如財富、幸福和尊重等可能引起你的注意,但當我告訴你他的年齡時,你的興趣就明顯降低了吧?
為什麼呢?
因為你天生就知道,即使再多的金錢也不值得出賣你可以留在地球上的時間。你不願意和巴菲特交換的話,換算下來,你對自己剩餘時間的估價每年可就超過十億美元 !由此可見,難怪有這麼多關於金錢如何改善我們生活的研究都與購買時間有關,也就不足為奇。
時間是如此寶貴,以致 2009 年提姆.凱瑟(Tim Kasser)和肯農.謝爾登(Kennon Sheldon)的研究發現,擁有更多的休閒時間與更高的生活幸福感、滿意度息息相關,即使已經考量不同的所得水準,那些自稱喜歡忙碌的人亦是如此。這篇論文進一步描述「時間充裕感」(time affluence)是衡量員工士氣的一種方法。員工擁有的日常彈性愈高,覺得自己像股神巴菲特一樣每天心情雀躍的去上班的機率就愈大。
當然,薪資也很重要。魏德曼(Weidman)、鄧恩(Dunn)和惠蘭斯(Whillans)在︿重視時間勝於金錢會帶來更大的幸福﹀(Valuing time over money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happiness)的文章中,調查人們如何重視時間和金錢這兩種最稀缺的資源。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已將拜金主義和各種人口統計變數納入考量,時間放在優先地位的人,往往擁有較高的幸福感。
因此,下次當你爭取工作升遷時,請注意,這樣做可能會對被你經常低估的時間餘裕造成什麼影響。
這些證據讓我們思考,用一種稀缺資源(金錢)來購買更稀缺的資源(時間)是否值得。數據顯示,這樣的交易價值一直在上漲,因為全世界的人收入都在增加。根據 2017 年的一項研究, 薪水愈高的人時間往往愈緊迫。時間匱乏會造成幸福感降低、焦慮上升和失眠。時間不夠也會導致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忽視運動和肥胖率上升等。
更多的錢應該足以讓我們自由的將煩人的工作外包、住得離工作地點更近,並優先安排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然而,為何錢愈多的人時間反而愈少?太諷刺了吧?儘管如此,研究人員所謂的「時間饑荒」問題卻一年比一年惡化。
為了探討「錢多、時間少」這個矛盾現象,研究發現,一個人有能力購買時間時,卻常常選擇不花錢購買時間。雖然那些為自己買下更多時間的人,整體享有更高的健康水準和更少的壓力,但在接受調查的 818 位百萬富翁中,只有大約一半的人會花錢將不喜歡的雜務外包或買回自己的時間。
作者進一步調查 98 位收到 40 美元意外之財的成年上族族,問他們計劃如何花這筆錢。只有 2% 的參與者表示,他們會將錢花在為自己節省時間。
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向同樣的結論:我們應該追求更多的時間,而非更多的金錢。除此之外,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就應該用錢贖回我們的時間。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更別提你可能因為外發工作就必須放棄某些控制權而感到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