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不該盲目追求量,而應「帶著問題找書」。愛瑞克在新作《命定之書》中告訴我們如何正確選擇對自己有益的書,這種閱讀策略能有效解決眼前需求,提升專注力與思辨力,有助於建立知識體系並形成個人觀點,是高效學習與深度理解的關鍵方法。
前面探討的「從經典找書」,多半屬於「非工具書」——並非用來解決眼前急迫問題的書,然而卻是生命之必需——從靈魂深處來重塑我們人生。
「工具書」則是可以專門用來解決特定問題的書。大多數專業領域的書,尤其是商業企管、投資理財、心理勵志、醫療保健、語言學習、親子教養等這些類別,讀者通常是先有特定需求進而尋找方法,所以「帶著問題找書」成了最高效率的方式。
日本第一的商業書推手土井英司,同時也是知名暢銷作家,已讀超過兩萬本日本國內外的商管書。他建議,商管書最佳閱讀方式是只看對自己有幫助的部分。他在《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一流の人は、本のどこに線を引いているのか)寫道:「閱讀商業書就像在挖掘鑽石,只要挖到鑽石,其他砂石都不重要。商業書只要看對自己有幫助的部分即可,實在沒必要整本都看完。」
雖然此觀點主要是針對商管書,但如果你希望增加閱讀量、擴大不同領域的涉獵範圍,也可以參考這樣做。如此一來,閱讀總時數相同之下,可接觸到十倍量的書(假設平均一本書只看最需要的那十分之一)。
數量和品質,該如何取捨?由你「當前需求」來決定。如果你恰好要轉職、跨入一個新領域,想透過閱讀書籍來解答一些疑問,那麼你便有了時間的急迫性,能帶著問題找書最有效率。如果完全沒時間限制,我當然建議你好好細讀,不要枉費了一本好書。
「工具書」既然可以用來解決特定問題,為此支付一整本書的價錢也都值得。況且,那些被你「暫時放下」的部分,將來有需要隨時可以再去翻閱。
帶著問題找書的唯一原則是「問題導向」——沒問題就跳過——書中有些部分你現在用不到的,就先不要花時間看;有些內容是你早就知道了,也可以跳過。例如,很多投資理財書談到股票、債券、外匯、房地產,甚至期貨和選擇權。如果你目前不想碰槓桿交易(外匯保證金交易、期貨、選擇權、認購或認售權證,都是高槓桿倍數的投資),就可以直接跳過談槓桿的部分。若你的潛意識已經拒絕了它們,花再多時間,也不會吸收。
「從經典找書」與「帶著問題找書」並不衝突。當你遇到問題時,可優先從大師的著作下手,比較不會走偏或誤信了某些神棍的荒謬說法。而當你尋找經典之作時,優先找你最好奇、最感興趣的下手。唯有一種狀況例外:你帶著問題找到一本經典好書,但因為程度落差太大而看不懂。
例如,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Bridge Water)創辦人雷.達利奧(Raymond Thomas Dalio)寫的《大債危機》(Principles for Navigating Big Debt Crises)、《變化中的世界秩序》(Principles for Dealing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都是超大格局巨作。然而,你若是投資新手,看不懂書中太多專業名詞和敘述(需要一定經驗或金融背景),可以不用急著看這些巨作,而是先從你看得懂的其他書來下手。等打好基礎之後,再更深入去探究。
「帶著問題找書」除了馬上解決當前問題,還有額外好處:提高專注力與思辨能力。當你想要把整本書看完,勢必要花很多時間,然而,其中一定有一些是「目前不需要」或「實在看不懂」的篇章,損耗你的專注力。你要學會放下、暫時跳過,才能維持高專注力的閱讀習慣。若總是「硬看」,無意間養成閱讀總是心不在焉的習慣,損失更大!
為何「帶著問題找書」還可以提高思辨能力呢?
《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提到,一個主動的閱讀者,必須先問自己問題。(例如:我希望學會什麼?作者想解決怎樣的問題?作者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再翻開書,開始閱讀,從中確認自己想法是否正確,大腦會更積極運作來加以驗證與對比,比起單純瀏覽更能深刻記住內容。
當你帶著問題去翻閱不同作者的書,很可能看到不同的觀點,甚至是相互衝突的說法,這時你的大腦便會警鈴大作,想要弄清真相。如此便來到《如何閱讀一本書》所說的「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對某一主題閱讀多本書,進行比較、歸納,形成自己的見解。這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當你能讀到這層次,便能掌握該領域主要的觀點,也能夠對該議題有思辨與批判的能力。
「帶著問題找書」容易引發連鎖效應,看到更多不同作者觀點,達到「主題閱讀」層次。針對同一問題,若只聽一家之言相對危險,若誤解或誤信了某一偏頗觀點,將會得不償失——這就是「盡信書不如無書」。雖然出發點只是一個點(解決某個特定問題),但是很容易連結出去,變成一條線,並且在路上有更多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