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我們常在尋找成功的黃金公式,但傳奇教練喬治.瑞夫林,卻展示了不斷打破規則的典範:Kobe。他的一句「不然我不會穿!」,徹底改變了 Nike 籃球鞋的設計歷史,堅決挑戰數十年來高筒鞋才能支撐腳踝的傳統。透過瑞夫林的視角,見證這位「偉大的學習者」如何以突破精神,在人生的每個領域挑戰自我極限,追求全方位卓越。
耐吉的營運策略依循一套縝密的計畫,我們稱之為「鞋品上市時程表」(footwear calendar),規畫一整年鞋款的設計開發與新品發布時程。設計團隊通常會提前一年多開始籌備,針對籃球賽季的重要時刻,精心打造每一款產品。
2008年的某一天,我們跟柯比.布萊恩開會,向他展示即將問世的新鞋,以及團隊為他設計的各種配色。這些設計是特別為不同賽季而規畫,分為:季前賽、賽季首場比賽、全明星賽等。
這款鞋是高筒造型,而自我有生以來,高筒設計一直是籃球鞋的標準樣式。高筒鞋款會這麼普遍,源自於一個基本假設:大家都認為高筒設計能給予腳踝更好的支撐力。這個假設看似天經地義,因此沒有人質疑過。
然而,當布萊恩看著這些設計時,我感覺得出來他有話沒說。他臉上的表情很微妙,不是無聊,也不是興趣缺缺,而是欲言又止。我無法判斷他是否生氣、失望,還是心生去意。這讓我很不安。他可是柯比.布萊恩,如果他不開心,想要離開耐吉,我們就有大麻煩了!終於,他開口說出了真心話:「你們得把這款鞋做成低筒的,不然我不會穿。」
顛覆既有觀念
聽他這麼一說,我們猶如五雷轟頂。籃球鞋一直以來都是高筒設計,低筒籃球鞋根本沒有市場。更別提根據表定計畫,這款鞋再過幾天就要量產了。柯比的新賽季即將展開,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設計一款全新的球鞋,根本是天方夜譚。但布萊恩只丟下一句話:「那是你們的問題,我就是要穿低筒的!」
時間有時很奇妙,會配合你的需求延展或壓縮。產品上市時間不能改,但我們也需要讓柯比滿意。耐吉的球鞋設計師艾瑞克.阿瓦斯(Eric Avar)後來回憶道:「設計團隊跟布萊恩合作時,他直截了當地說,就是要有史以來最低筒、最輕的籃球鞋。」
布萊恩的堅持並非一時興起。幾年前,他曾嚴重扭傷腳踝,因而深入了解受傷的原因。他研究後發現,踢踏舞能有效強化腳踝,於是他找了間舞蹈教室,開始學習踢踏舞。他不斷探索提升體能、讓身體發揮最大潛能的方式,後來發現足球和籃球的運動機制很相似,都需要靈活敏捷、快速變化方向、突破切入、跳躍爆發力(足球中的頂球),也要在全速衝刺和慢節奏控球間切換自如。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所有籃球鞋都是高筒的,而所有足球釘鞋都是低筒的?高筒鞋雖能支撐腳踝,但會不會也因此讓靈活度受限,甚至造成更多傷害?
布萊恩把這些問題丟給耐吉的球鞋設計師。他相信高筒鞋其實是種束縛,而非保護,低筒鞋才能讓他的動作更流暢自然,反應更靈敏迅速。他認為,低筒鞋能讓他在變換方向快個零點幾秒,也能跳得更高一點。他很清楚,在頂尖對決之時,哪怕是零點幾秒的差距、一點點的高度提升,就足以決定是封王稱霸,還是屈居亞軍。
這個想法過於激進,可說是顛覆數十年來籃球鞋設計的傳統觀念,使得耐吉的設計師心存疑慮。但在布萊恩的堅持下,最終誕生出Nike Zoom Kobe IV,這款有史以來最低筒、最輕的籃球鞋。
這款鞋是革命性的突破。布萊恩在2008至2009年MVP賽季都穿著這雙鞋,而事實證明低筒籃球鞋是有市場的,全世界的運動用品店都賣到缺貨。不僅是因為布萊恩穿這款鞋,更因為他的看法是對的,球員們紛紛對這雙輕量低筒鞋讚不絕口,說這款鞋的確提升他們的速度和靈活度。這款鞋在運動表現和時尚風格都取得空前的成功,也帶動同業競相推出類似產品,低筒籃球鞋自此成為耐吉鞋類產品線的重要鞋款。
突破認知極限
如果回到2008年,當我們初次與布萊恩開會的那天,他已經在NBA征戰12個年頭,十度入選全明星陣容,並拿下三座NBA總冠軍。
大多數功成名就的人,往往會固守成功之道,就像編劇會依賴讓他寫出獲獎劇本的軟體,頂級名廚會離不開多年仰賴的老刀具。然而,這其實是一種無形的自我設限。當我們固守舊有的工具、習慣和流程,便容易困在過去,封閉自己,不再尋找更好的可能,因而無意間限制自己的成長與潛能。
然而,也有像布萊恩這樣的人,總是想方設法追求進步,哪怕那只是一絲一毫的進步。他們不迷信,不拘泥於公式,不執著於既有的成功模式,也不會固執地認為自己那套做法永遠是對的。他們勇於試探,持續挑戰自我極限。
正是這股永不妥協的突破精神,想盡辦法讓自己更強、更快、更好,甚至是勇於顛覆傳統,讓布萊恩成為真正的開拓者。雖然在世人眼中,他被定位為一名偉大的籃球運動員,但在我眼中,布萊恩更是一位偉大的學習者。他總是在學習新東西,從身體力學到敘事技巧,再到商業經營之道,他都以巨大的熱情面對人生每個面向,不斷突破自己的認知界限。
沒有終點的旅程
2018年,NBA全明星賽的那個週末有一場研討會,邀請科技和商業界的領袖和創新者。布萊恩也受邀參加,那是他退役兩年後、不幸罹難前兩年的事。所有的會議參與者之中,只有他是運動員。有個觀眾問道:「布萊恩,既然你已經退役,接下來打算怎麼過?」他說:「我希望自己在商業領域的成就,也能像我過去在球場上的表現。」
多麼勇敢的宣言。他不只為自己設下高標準,還讓自己置身於聚光燈下公開宣示。這就是他一貫的經典作風,永遠沒有終點線,總是在問:「下一步是什麼?」他努力在人生的每個領域做到最好,這種追求全方位的自我卓越,就是他對自己的定義;而且僅僅在一個領域成為冠軍是不夠的,還要持續不斷地在各方面挑戰自我,持續學習,突破極限。
他每次見到我,總會注意到我手上拿著或腋下夾著書。這時,他會說:「拿來給我看看,你在讀什麼書?」我把書拿給他看,他會追問:「為什麼要讀這本?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好東西?」如果有可以分享的內容,我會告訴他我的心得。他一邊聽我說,似乎一邊評估這是否是他需要讀的書。如果是,他會立刻問:「書名是什麼來著?」
再也不會有另一個布萊恩了!即使可能有,我也會勸你不要想成為下一個布萊恩。做你自己吧。因為這才是你生而為人的目的。我們研究布萊恩和喬丹這樣的人,是要了解他們成功的歷程,學習他們突破自我極限的門道。
就籃球方面的表現,我遠遠不如布萊恩或喬丹這樣的神人,但我會思考,身為籃球員的我,能夠如何達到自己的極限。唯一的答案就是:盡自己所能,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