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直覺上,唯有創新,世界才有進步可能、人們也能因此得到幸福、文明更得以維持璀璨於不墜。但,創新不見得全是好事......
餿水油其實是一種「創新」,與二〇〇八年引爆金融海嘯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一樣,都是一種「缺乏道德」的無良創新,這種創新難以帶來進步與幸福,只會導致災難與滅亡。
「創新」的定義很多,比較通俗者大概是指:提出有別於一般常規或慣性思考的新見解,利用既有知識與物質,創造或更新事物、方法、元素、觀念、環境等,以滿足人類理想或社會需求。
一般對於「創新」的理解大致可以分為「創造」或「更新」,前者是開創出一種原本不存在的新事物,像是東漢蔡倫造紙,就是一種劃時代的全新創造。後者例如Apple 不斷改良智慧型手機,終於掀起全球性的通訊革命。
經濟學大師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在他的知名著作《經濟發展理論》(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中,首度提出「創新理論」,更清楚定義「創新」的可能範疇:引進新產品、引用新技術/生產方式、開闢新市場、獲得原材料/半成品的新供應來源、企業組織創新等。
直覺上,唯有創新,世界才有進步可能、人們也能因此得到幸福、文明更得以維持璀璨於不墜。但,創新不見得全是好事,以這回國內喧騰不已的餿水油事件為例:無良油商低價購入回收處理過的廢食用油、回鍋油,並透過劣質油混入正常油品(比重為一比二)的「創新」手法,調合出銷售全台的黑心油品,期間甚至外流至港、澳等地。
這種「創新」,不如沒有!
就像堪稱本世紀至今影響最深遠的「創新」──衍生性金融商品,在二十多年前問世之後,隨即在全球各地熱賣、為許多金融機構帶來銷售佳績;但欠缺企業倫理的創新終究無法持久,從次級房貸風暴開始,到爆發史上僅見的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的餘波盪漾,乃至於今時今日的全球景氣攀升力道微弱,都跟這「偉大」創新脫不了關係︙︙。
層出不窮的諸多實例告訴我們,企業倫理比創新更重要!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Benjamin,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