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也許有些人會納悶,我又沒雄心壯志當領導人,何必閱讀這類有關領導學問的書籍?然而,人的一生就是在「領導」與「被領導」之間不停切換,甚至可以說是「人生何處不領導」
圖片來源:pixabay 文 / 周俊吉,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
有鑒於各界對此書的推崇備至,筆者也在去年底甫出版之際,拜讀大師的字字珠璣、金玉良言。
第一眼瞧見中文書名,原以為是一本教人如何培養並厚植領導力的工具書,細品體味之後,才發現這是一本濃縮作者畢生精華的人生智慧,一如其英文原名—Leading Matters:Lessons from My Journey。
也許有些人會納悶,我又沒雄心壯志當領導人,何必閱讀這類有關領導學問的書籍?
然而,人的一生就是在「領導」與「被領導」之間不停切換,甚至可以說是「人生何處不領導」,大至真正領導一個組織或團隊,或是在課堂上與同學協力完成分組報告,小到與一起晚餐的飯友選擇餐廳…,就算當不成領導人,至少也要具備判斷一個領導人是否優秀的洞察能力,尤其是在這決定台灣前途的關鍵時刻。
不過,這中文書名其實迭有深意,讓我們以終為始、好好想想,「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
回答「什麼都不想留下」的比率應該不高,事實上也很難「什麼都沒有留下」,人無法離群索居,總會存有親族朋友等層疊交織的人際網絡,往來應對間都會產生程度不一的交互影響,根本差別在於是遺澤、還是傷痕。
只要想留下些什麼,很自然就能理解並逐步追求作者書中所條列的領導精要。首重是謙卑,因為知己之不足,所以不會堅持己見,永遠以團隊成功為優先;也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會虛心求教、終身學習,不會因為任何情境或成就停下腳步,從而不斷推進自己與所屬組織的視野與願景。
踏出了與他人合作的第一步,接下來是真誠與信賴。仔細觀察那些在組織中倍受肯定的人,多半有著正直誠信的共同特質,因為秉持著「該做的事,說到做到」的信念,即便犯錯也不飾非、有過必改,不會因自身利益而犧牲他人,自然能累積他人信任,擁有更多表現的舞台,甚至有機會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團隊,截長補短、發揮潛能,協力創造奇蹟。
有了自己的團隊、出現領導雛型之後,如何進一步擴大並提升團隊效率?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以企業組織為例,是以製造產品或提供服務為獲利模式,透過同理心從消費者立場出發,才能以適當做法真正滿足消費者所需。
此外,領導團隊不免遭遇各種選擇、困厄或兩難,乃至於經過審慎精算後的大膽創新,如何堅守核心價值並勇敢採取行動,承擔並駕馭伴隨而來的風險循環,領導人必須堅信可以贏得最終勝利,縱使失敗,也能夠從失敗中盡速復原。
筆者創業38年以來,的確逐步印證了上述種種淬鍊,總括來說可視為一整套服務歷程,從單純協助提升組織內同仁生產效率,走到如何兼顧組織內外重要利害關係人權益,利用各種永續經營方式實踐社會責任,充分實踐作者所謂「領導就是服務」的真知灼見。
這一路走來的堅定不移、以身作則,若能潛移默化愈來愈多人,進而內化為一種人生態度,就可以讓世界變得愈來愈好,亦不枉筆者這一生努力不懈。
誠摯建議各位讀者,尋一個閒適午后,沏一壺茶(或咖啡)相伴,與作者一起細細梳理自己的人生。
【書籍資訊】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