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不喜歡稱台東為後山,太陽最先親吻的大地怎會是自認為前山人眼中的後山呢?
我不喜歡稱台東為後山,太陽最先親吻的大地怎會是自認為前山人眼中的後山呢?
我也不喜歡用台灣最後一塊淨土來形容台東,因為聽起來台灣其他地方好像髒掉廢掉毀壞掉,讓此美稱獨於清高,況且,過於美好的事物易同紅顏薄命,更加地易碎。
很難用什麼樣的觀點來形容台東,畢竟我才移民此地數年,讓自己擬態為台東人或許是個好方法,不一定要黝黑皮膚或銅鈴大眼,台東本來就是多族群的融合之地,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新住民都在此努力的生活著,原住民又分為七個不同族群,外表自然非判斷台東人的標準 ;更不需用怪腔怪調去假裝原住民腔,那只會引來訕笑,外人學不來那種腔調,就像外人總學不來台東人的生活哲理。
台東有多達七個原住民族,為台灣各縣市之最,族群彼此間歧異度高,各具底蘊豐富的傳統文化,對我這個都市長大的百浪,帶來不小的文化衝擊,一如走進屬於東魯凱族的達魯瑪克部落,小米收穫祭中的一切對我而言是那樣獨特且迷人。
初來台東生活,我在利嘉部落租了一間獨棟洋房(灰色外觀讓友人以為是慈濟蓋的),若一整天待在部落不出門,賣菜車的音樂廣播、鄰居的狗吠、野貓的打架吼聲,以及週日教堂的禮拜讚美聲,拼貼出一幅台東部落風情畫,而我是畫中一道來自台北的白浪(亦稱百浪)。
早年東部與南部的原住民稱漢人為「百浪」,一說是由閩南語中壞人(歹人)諧音而來,來源說法眾說紛紜,但用歹人來稱呼漢人絕非讚美,除了帶有原住民式幽默,更意味著早年原住民受到漢人文化衝突與欺壓,反映在言語上的貶斥。
用百浪來稱呼漢人,一如漢人稱呼原住民為蕃仔,兩者皆非讚美之詞,而是在言語中帶有輕蔑或不尊敬之意。時光總會沖淡過往的對立,時至今日,百浪之詞不再如歷史般沈重,反倒成為今日漢人自嘲,或原住民幽對方一默的表達方式。
當我踏上台東土地那一刻,又一個百浪,在台東了。
南迴公路沿線多為排灣族部落,以往總是開車呼嘯而過,對一個個拋在身後的地名極為陌生,參與此地小米收穫祭是個絕佳契機,當我來到相當陌生的大溪部落(大得吉部落),青年男女所展現的活力,遠高於我淺薄的見識。
生根台東後,我的視野不再只有自然生態,嘗試用自己的步調與方式接觸原住民文化,這帶給我許多不同的視野,更慶幸我能身處台東。圖為布農族射耳祭中搗小米競賽,小米先放在木臼中以木杵搗碎,放入藤籃後快速上下翻動,好讓較輕的小米殼脫離。
摘自《台東之眼》
數位編輯整理:吳柏菁,陳子揚
Photo:楊維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