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你試著模仿我看看」、「你照我這樣做做看」這種方式並不壞,但對於程度普通的部下而言,這是很苛刻的要求。
某位業務主管,他與往來廠商討論事情或拜訪客戶時,都會帶部下同行,用心做到一對一的指導工作。他也從不留一手,讓部下觀摩學習自己的業務技巧,心想:部下可以照著做。
「原來如此,事情是這麼完成的,我學到了一課。」
看了主管的做法後,部下深感佩服,露出一副希望自己也能像主管那樣的表情。
但實際將相同的工作交給部下時,卻怎麼也做不好,不是漏了一些主管認為「務必不能遺漏」的步驟或用詞,就是說明的時候,順序顛來倒去,根本稱不上是在跑業務。
「他到底有沒有看進去?」
主管覺得很失望,也對自己的教育方法完全失去信心。
為什麼都已經一對一指導了還不夠呢?
是部下的態度不佳,所以主管再怎麼教,他們也學不來嗎?還是他們缺乏幹勁呢?
不,不是那樣的。假如主管再怎麼教,都無法讓他們學會做事方法,那就是主管的教法有問題,而不是他們的態度有問題。
部分主管知道,對現在的部下說些「有毅力就辦得到」之類的精神喊話,已經沒有意義。他們也不會說出「自己的工作自己搞定!」之類的粗暴言論,往往是採用「你試著模仿我看看」、「你照我這樣做做看」等方式。
這種方式並不壞。讓團隊的成員模仿領導者或是優秀成員,確實是有助於提升團隊水準的好方法。
但遺憾的是,對於程度普通的部下而言,這是很苛刻的要求。假如看一看就能模仿起來,哪還需要你這麼辛苦去教。這就像是部下心裡明明希望你教他們「模仿的訣竅」,你卻什麼也沒講,只一味要求他們模仿你的成果一樣。
能擔任主管職的人,基本上都是因為以往的工作表現優異,才會晉升到這個地位,而你也是一樣。
對你來說,「懂得怎麼做事」,已經變成一種習慣,不需要特別理由就能做到。所以,很可能連你自己都不完全了解「怎樣才能做好這件事」。這種狀況下,你要部下「模仿看看」,不會覺得太苛刻嗎?
舉個例子,一個卡拉OK唱得不好的人,該如何模仿唱得好的人呢?
歌喉精湛的人,早已習慣於高超的歌唱技巧,就算你問他訣竅,他也無法完整說明清楚。
「只要和那位歌手一樣的唱法就好啦。」
最後,歌喉好的人只會說出這種模稜兩可的回答。這麼一來,唱得不好的人根本無從模仿起。
同樣的,擅長業務工作的人,就算有意教導部下具體做法,也可能會說出一些讓部下摸不著頭緒的東西。
「和客戶接觸時,只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自然就會有成果了。」
但具體而言,「和客戶接觸時,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是什麼意思呢?菜鳥部下根本無法理解。這種抽象的指導內容,就跟主管說出「你就自己想,想到懂為止」沒什麼兩樣。
平常已經忙得不可開交,還要你「把模仿的訣竅,鉅細靡遺地教給部下」,你可能火氣已經上來:「開什麼玩笑!」心想:「難道我指導部下,還得講到那樣清楚才行嗎?」
不過,反過來想,只要主管改變教導方法,部下必定可以成為能幹的員工。也就是說,部下能不能培育起來,決定權不在部下,毫無疑問的,是掌握在主管手裡。
請各位再次認清,公司對你的要求,已經和過去那個「只要當個優秀的基層員工就好」的時期不同了。一起來活用行為科學管理的知識,試著迎向培育部下的挑戰吧!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