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們難免會遇到合不來的人。私底下遇見這種人,或許可以選擇不與對方來往,但是工作上可不能這樣對待同事、上司或客戶。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們難免會遇到合不來的人。私底下遇見這種人,或許可以選擇不與對方來往,但是工作上可不能這樣對待同事、上司或客戶。每當有人問我如何面對「契合度」的問題,我總是回答:「你和你的部屬或上司、客戶是工作夥伴。情感上『喜不喜歡這個人』或『個性上與對方合不合得來』,一點也不重要。」
覺得與對方合不來的最大缺點,就是受到這種恐懼心理所影響,減少與對方溝通交流的頻率。有點卻步→不知道怎麼開口→不清楚對方在想什麼→感覺更加卻步,陷入惡性循環。
這種情況不但會阻礙公司內部的資訊共享,也不免讓人擔心與公司外部溝通不良,造成業務上的負面影響,例如客訴或解約等。請各位讀完這本書後,立刻著手建立具體的規則,增加溝通交流的次數。舉例來說:
● 一天一定要向對方打兩次招呼,並在筆記本上記下次數。
● 每個月一起吃兩次午餐。
● (如果是公司外部的人)一個月拜訪一次。
接下來,請務必改變觀念。工作的成果來自「行動」的累積,所以應該關注的是「行動」,而不是契合度。對方如果是部屬,就要仔細觀察對方在業務上「做得到的行動」與「做不到的行動」,再據此指導部屬做出成果,並且在工作上從旁協助,引導部屬成長。刻意觀察對方的「行動」有一項好處,那就是可以發現過去沒注意到的優點與強項,比如:
「對新來的兼職人員解說業務內容時,非常有條理且清楚易懂。」
「說話方式有點粗魯,不過他能準確回答我的問題。」
了解對方的強項後,就不會把他當成令人卻步的對象,而是漸漸地認為他是可靠的工作夥伴人選。
最後再補充關於「與部屬之間的關係」。如前面提到的,職場重視的是展現成果,上司與部屬之間的契合度並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對彼此的信賴感」仍是不可或缺。
萬一溝通上的問題造成困擾,應該立刻採取具體行動,例如「安排時間跟地點,好好跟部屬談一談」、「把自己的想法寫成文章給部屬看」。
出版日期:2019.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