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絕對不能誤以為原因出在部下的想法或態度上,像是「因為他很懶」等等。假如以「要求部下改進態度」的方法處理這些問題,愈處理,會讓部下的能力愈無法發揮。
不能把期望放在部下的「幹勁」上
你該不會是對部下的「幹勁」有著過高的期待吧?只要有幹勁,就不會放任自己搞不清楚狀況;只要有幹勁,要持續下去就很簡單了。但是,這種期待實在錯得離譜。我想表達的,並非「你的部下就是缺乏幹勁,再怎麼期待也沒用」,而是希望你察覺到:「把幹勁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當成考量標準,部下將永遠無法採取正確行動。」
從行為科學管理的角度來看,工作做不好,只不過是「沒有做出對工作有益的行為」。
絕對不能誤以為原因出在部下的想法或態度上,像是「就是因為他瞧不起工作」、「因為他很懶」等等。假如以「要求部下改進態度」的方法處理這些問題,愈處理、你的努力就會愈白費,最後只會讓部下的能力無法發揮。
你是你,部下是部下,你根本無從精準推估別人的「幹勁」有多少。硬要推估別人的幹勁多寡,一定會產生誤解。假如你又根據誤解來教導部下,便會導致各種摩擦,自然也無法養成部下對你的信賴。
此外,要是主管對部下的態度感到不滿,那麼無論部下怎麼做,即使是良好的行為,主管也有偏見,變得難以給他好評價。結果身為主管,行為舉止明顯失去職務上應有的價值。
你該著力的不是這個,而是聚焦於行為上,具體告知部下什麼是該採取的良好行為,把部下變成一個擅長工作的人。
「培育」的線索就在具體行為當中
得知部下為什麼無法做出成果的原因後,行為科學管理會以兩大流程逐步進行:
1.教導部下如何工作,讓他正確理解工作方法,展現正確的行為。
2.教導部下怎麼持續下去,養成做出正確行為的習慣。
為此,將採用各式各樣的工具(例如活用「檢核表」、「集點卡」等工具),詳情於後面章節加以說明。看到這些工具以及「行為科學」這個字眼,或許會讓你覺得,這種培育方式很機械化、缺乏人情味;實際上卻是完全相反。行為科學管理的基礎,就建立在活生生的人類行為上。
行動科學管理雖然能徹底進行「分解」、「觀察」、「測量」等工作,不過無論分解、觀察還是測量,全都是鎖定人類的行為。
「我想培育出能創造業績的部下。」
「我想提升部下的服務水準。」
當你有這樣的想法時,該到哪裡去找線索呢?上網搜尋資訊?還是閱讀成功者經驗談的工具書?不對,一切線索都在部下的行為當中可以找到。假如主管沒能察覺,一旦碰到什麼事時,只會想要從別的地方找尋成功案例。
吸收一些成功者的手法固然不壞,但於此之前,最重要的應該還是把目光放到部下身上。只要能不帶偏見觀察他們的行為,應該就能漸漸看出培育部下、提升團隊業績的線索。
為了讓部下理解,必須「分解行為」
為了讓那些遲遲做不出成果的部下們,能夠像你或像其他能幹的部下一樣採取行動,今後你應該要好好觀察他們。
你必須比較一下,「你與有績效的部下」以及「沒有績效的部下」之間,存在哪些「我們做了,他們卻沒做」的行為,再逐項告訴他們。此外,還必須把一連串的工作流程,分解為微小的行為。要求部下「模仿我的做法」之所以行不通,就是因為他們看不到在一連串流程中的微小行為,才會無法具體明白該怎麼行動。
「但如何才能分解行為呢?」
回答你這個疑問之前,我先請你做一項練習。
請試著把「將寶特瓶的水倒到杯子裡」這件事,盡可能分解動作。
-把寶特瓶拿在手裡
-轉開寶特瓶的蓋子
-拿起寶特瓶
-倒水
或許你只能分解到這個程度吧?不過,只要懂得行為科學管理,至少可以分解成二十七個行為,如下所示:
1.看著寶特瓶。
2.把較不慣用的那隻手伸向寶特瓶。
3.抓住寶特瓶。
4.把寶特瓶拿近。
5.以慣用的那隻手抓住蓋子。
6.以逆時針方向轉開蓋子。
7.把蓋子放在桌上。
8.以慣用的那隻手抓住寶特瓶。
9.拿起寶特瓶。
10.以較不慣用的一手抓住杯子。
11.把杯子拿近。
12.把寶特瓶移動到杯子上方。
13.把寶特瓶的瓶口往下傾斜。
14.停在稍微倒出水的角度。
15.交互看著杯子和寶特瓶。
16.水倒到大約杯子八分滿左右時,把寶特瓶轉回放直。
17.較不慣用的那隻手離開杯子。
18.把寶特瓶放回桌上。
19.手放開寶特瓶。
20.以慣用的那隻手抓住瓶蓋。
25.把瓶蓋轉緊。
26.手放開瓶蓋。
27.手放開寶特瓶。
我們每天喝寶特瓶飲料,早已習慣這些動作了。但那些第一次看到寶特瓶和杯子的人,並不明白如何才能「把寶特瓶的水倒到杯子裡」。
試著分解自己工作中的行為
結束寶特瓶的練習後,接著,嘗試分解你的工作吧!
摘自《不用翻白眼,也能搞定職場天兵》
Photo:Cory M. Grenier,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