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在諸多最根深柢固的頭腦迷思當中,有一項是:播放古典音樂能提升寶寶及兒童的智力。

在諸多最根深柢固的頭腦迷思當中,有一項是:播放古典音樂能提升寶寶及兒童的智力。這個想法,其實完全沒有科學根據,但是它卻怎麼樣都打不倒。或許是因為它提供天下父母一條簡單方便的路,來紓解他們對子女智能發育的焦慮—當然啦,也因為古典音樂業者只要一逮到機會,就要大力鼓吹這種信念。
這個迷思始於1993 年,學術雜誌《自然》期刊登出一篇報告,指稱聆聽莫札特奏鳴曲,能提升一群大學生在複雜空間推理方面的表現。研究者總結它的效果,約等於在「史丹佛比奈智商量表」上,增加8 到9 分。
剛開始,記者並沒有察覺這些結果有多迷人;他們只把它當成發表在那份刊物上的一般科學研究來報導。但是當1997 年坎貝爾(Don Campbell)發表新書《莫札特效應:音樂身心靈療法》,把迷思與一堆詮釋鬆散的科學論點結合起來,製造出一本甚至影響到公共政策的暢銷書之後,這個點子就乘著大眾想像力的翅膀,一飛衝天了。
隔年,美國喬治亞州州長米勒(Zell Miller)在州議會播放「快樂頌」給議員們聽,要求通過一筆10 萬5 千美元的預算,用來購買古典音樂CD,送給該州所有新生兒的父母。(「快樂頌」的作者是貝多芬,不是莫札特,不過這只能算是米勒最小的錯誤。)
很顯然,音樂並沒有讓議員諸公變聰明,因為他們竟然通過了這條提案。他們沒有注意到:只因為在成人身上具有持續15 分鐘的效果,就主張能讓嬰兒一輩子智商增加。其實那一點道理都沒有!然而佛羅里達州議員也隨後跟進,要求州立育嬰中心每天播放古典音樂。
到了這個時候,古典音樂能讓嬰兒變聰明的想法,已經不知在全球各報章雜誌或書籍裡,重複了多少次。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的人對這個說法,都耳熟能詳。但是在複述這件事時,莫札特效應的對象更動之大,可以從大學生變為小孩子或是嬰兒。有些記者是因為認定,對於大學生的效應,必定也適用於嬰兒,有些記者則是根本不知道最原始的實驗內容。
1999 年,另外一群科學家又重做了一次最初那個大學生聽音樂的實驗,但是沒有辦法讓結果重現。雖說第一次那場實驗是否正確,其實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沒有人曾經針對嬰兒測試過這個點子。從來沒有!
雖然播放古典音樂給你的孩子聽,不見得能改善他們的腦部發育,但另一個活動卻可以—讓他們彈奏樂器給你聽!
學習彈奏樂器的孩子,比起沒學音樂的孩子,具有比較好的空間推理技巧,這或許是因為,音樂與空間推理都是由腦部類似的系統所負責的。讓你家充滿樂聲,可能真的會改善你家小孩的智力—只要他們不是被動的聆聽者,而是主動的彈奏者。
摘自《大腦開竅手冊》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