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當母親的心靈得到滿足、穩定時,孩子也會隨之平靜;但當媽媽煩躁時,孩子也會無法穩定下來。同樣的道理,孩子也會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父母在無意識之間否定、壓抑的情緒。
給予孩子勇氣,對於激發他們的自信與積極,非常重要。「媽媽一直都在關注你」、「媽媽永遠為你加油」、「你這個部分真的很棒」等等,孩子接收到媽媽給予的滿滿勇氣,自然就會覺得「自己做得到」、「媽媽永遠會替自己加油」,於是能建立起心靈的安心基地,就算碰到困難,也能試圖挑戰、克服。而且,就算因失敗而一時感到沮喪,也能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來。
然而,在我每天接觸許多媽媽的經驗中,我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即使說了再多鼓勵的話,如果父母的精神不穩定,或是掩飾自己的感情、勉強自己,孩子就無法發揮原有的能力。換句話說,不但無法激發孩子的自信,相反的還會讓他們喪失自信,甚至失去熱忱。
親子的心靈深處是相連的,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會反映出母親的心境。
當母親的心靈得到滿足、穩定時,孩子也會隨之平靜;但當媽媽煩躁時,孩子也會無法穩定下來。同樣的道理,孩子也會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父母在無意識之間否定、壓抑的情緒。
換句話說,父母在心中否定、禁止的部分,會化為言語或行動,在孩子的身上表現出來;當父母看到孩子做出這些行為時,便會出現焦躁不安、鬱鬱寡歡的現象。這樣的狀況不僅限於親子之間,也適用於夫妻等所有的人際關係上。
舉例來說,覺得生氣是件不好的事而壓抑憤怒情緒的人,看到生氣時就大發脾氣的人,恐怕都會覺得不愉快;而明明很想要依賴別人、想要撒嬌,卻拚命壓抑這因此,面對每天總是讓我們煩躁的孩子,就算很難感謝他們讓自己煩躁(笑),但至少可以想做是原來這孩子正在教導自己某些事。孩子透過讓父母焦急煩躁這個舉動,其實是想傳達下列訊息:
妳是不是累了?
最近有沒有太逞強了?
或許妳真正的想法是?
如果這麼想的話,會更輕鬆唷!
母親的心與孩子緊緊相繫。只要母親的心情稍有變化,即使沒有特別對孩子做些什麼,孩子的問題常常就自然而然消失了。因為母親與孩子的心,就是如此強烈的連繫在一起。
孩子是一面鏡子,看著孩子,就能知道自己的心理狀態。所以教養的危機,也正是親子能夠一起成長的轉機。
孩子一哭就焦躁不安的母親
來參加講座的學員當中,有一位母親,據說她的孩子碰到困難時,動不動就哭,這位媽媽一聽到哭聲就生氣,而孩子還會馬上撒嬌說:「媽~咪,幫我做⋯⋯」這舉動又讓這位媽媽覺得更討厭。
我在聽她敘述的過程中,慢慢從她的言談舉止中理解到,她不允許自己哭泣和向人撒嬌。而她這些壓抑的情緒(不想看到自己恃寵而驕等脆弱的部分),就反映在孩子的身上。
孩子動不動就哭,有些媽媽根本不在意;有些媽媽會笑著說:「真是傷腦筋啊!」然後若無其事地帶過;有些媽媽則認為孩子還小,也是沒辦法的事;但這位媽媽卻是感到非常的生氣。
因為,當孩子出現曝露弱點、撒嬌,這些媽媽本人非常壓抑、不允許自己身上出現的行為時,媽媽就會覺得不可原諒、焦躁不安。也就是說,孩子展現了這位媽媽內心其實想向人撒嬌的真實心聲。
前面提到的這位媽媽,以前也不太會向先生求助,聽了我的建議後,終於鼓起勇氣拜託先生:「我正為這件事困擾,希望你能幫我想一想辦法。」沒想到,先生非常樂意幫忙。
此外,在生活中她也試著接受想哭時就哭、向人示弱也沒關係的想法,久而久之就算孩子哭鬧,或是向她撒嬌時,她能夠應付,並且不再感到焦躁。後來,孩子動不動就哭的場面,慢慢減少了。
像這樣,對孩子的某個行為過度反應、感到煩躁生氣的時候,試著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壓抑了也想要這麼做的情緒,或者是否不允許自己出現這樣的狀況,就能明白自己的內心深處到底在想些什麼。
孩子透過這些讓我們煩躁的舉動,其實是在向我們傳遞愛的訊息:「媽媽,要快點發現喔!為了比現在過得更幸福,試著這樣做也不錯唷!」
摘自《勇氣教養法》
Photo:Travis Swan,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