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聽了幾輪《行星組曲》後,好像我也做了一趟百萬光年的星際旅行,體驗了霍斯特腦海中,屬人也屬靈的星空經驗。
圖片來源:Pixabay
編按:謝哲青在《星空吟遊》中,來到了英國的喬汀翰(Cheltenham),找尋《行星組曲》的作曲家古斯塔夫.霍斯特(Gustav Holst)。
1874年9月21日,霍斯特誕生在喬汀翰市區的克拉倫斯路四號(4 Clarence Road),爸爸阿道夫幫小霍斯特取了與祖父相同的名字「古斯塔夫」(意思是「天國的守衛」),顯示了家族與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淵源。
在博物館二樓起居室的鋼琴譜架上,放著霍斯特一九一五年所創作的《行星組曲》(The Planets, Op. 32)〈海王星〉的琴譜。
據作曲家獨生女依莫根的轉述,《行星組曲》創作的啟發,源於霍斯特接受朋友的邀請,前往地中海馬約卡島度假時的經歷。鋼琴家蕭邦與他的情人喬治桑也曾經在這裡度過一個冬季,著名的前奏曲〈雨滴〉,就是在這裡完成的。
霍斯特在度假期間,認識了當時歐洲重量級的占星學家─里奧(Alan Leo),他的作品《合成的藝術》(The Art of Synthesis,1912)首版書,這本融合神智論(Theosophy)、印度吠陀哲學與古代占星術的玄妙之作,奠定了現代占星學的基礎,今天我們所聽過的占星理論,幾乎都從里奧的著作延伸而成。
正因對東方玄學的喜愛,霍斯特與里奧可說是一見如故。《合成的藝術》中嘗試以古印度占星學觀點來修正西方體系的宮位解釋,作曲家對此抱著濃厚興趣。大概也就在這個時候,一系列關於行星的神祕樂音,在霍斯特的腦海中逐漸成形。
幾年後,作曲家談論創作《行星組曲》時,曾說道:
這些曲子的創作,曾經受到諸行星在占星學意義上的啟發。它們不是標題音樂,也不與古代神祗有任何關聯。如果真的需要些音樂上的指引,那麼,從廣義上來說,每首樂曲的副標題足以說明一切,例如木星一向給人輕鬆愉快的感受,它也和宗教慶典或國家儀式有關,人們會在這些場合縱情歡樂。土星所象徵的,不僅是肉體上的衰退,同時也是對現實人生的深度洞察,標示著人在超越顛峰之後,完成生命理想的心平氣和……
在返回倫敦的列車上,我將iPod中的《行星組曲》,透過耳機播放出來。霍斯特將最早完成的〈火星:戰爭之神〉(Mars, the Bringer of War),編排在組曲的第一首。其實從現代天文及占星學觀點看來,將〈火星〉放在組曲序章是非常衝突、不合乎邏輯的。
然而,作曲家主要是透過宇宙天體來描寫人性,凸顯出人類的原始本質:侵略、頑強與固執。智人的劣根性在音樂開頭立即呈現,以定音鼓、豎琴和弦樂奏出穩定、重覆、野蠻、充滿威脅性的節奏,像是軍隊行進般肅殺,令聽眾坐立難安。
第四樂章是全曲最著名的〈木星:歡樂使者〉(Jupiter, the Bringer of Jollity),這是全曲規模最宏大,色彩最濃郁,層次也最豐富的作品。簡潔、清新,充滿了令人愉悅的和聲,以及鼓舞歡欣的節奏。
曲中第四主題是莊嚴崇高、具有完整民謠曲式的優美旋律。這段主題自問世以來,就深受民眾喜愛,1921年被譜上歌詞,成為合唱曲〈向你發誓,我的祖國〉(I vow to thee my country),成為英國大眾所熟悉的第二國歌。前首相邱吉爾、英國皇太子妃黛安娜生前都喜愛這段旋律。後來,1965與97年,分別在兩人的葬禮上,特別演奏〈向你發誓,我的祖國〉的弦樂版及管風琴版。
融合天文觀測、占星神話、浪漫想像與過人才華的《行星組曲》,絕對是古典音樂中獨具風格的異數。後來也有許多人,嘗試以音樂揣摩人與宇宙的神祕關聯,但總是差了那麼一點。霍斯特重新定義「天體音樂」,詮釋屬人也屬靈的星空經驗,這正是我喜愛《行星組曲》的原因。
下次,有機會欣賞《行星組曲》,試著撥去重重疊加的文化意象和符號,你或許就有機會,聽見星體運行的玄奧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