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文生以激情的色彩、沉鬱的筆觸,透過星夜,將一個人的孤獨投向永恆無垠的虛空。
圖片來源:Pixabay
這是一幅描繪夜空下鄉間小鎮的畫作,畫家文生.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 )的《星夜》。
在沒有路燈的僻靜角落,幾戶人家的窗台映著煤氣燈的橘黃。左方象徵天與地,生命與死亡之間聯繫的柏樹,在夜空下幻化成向天際竄燒的黑色火焰,映襯出遠方相同墨黑的山巒,稜線起伏的線條將畫面一分為二,天上人間遙遙相對。令人暈眩的星輝在深邃的藍中旋轉,緩緩地伴著南方大地入眠。
文生以激情的色彩、沉鬱的筆觸,透過星夜,將一個人的孤獨投向永恆無垠的虛空。
顯而易見的,文生將年少時所居住的荷蘭故鄉,與南法普羅旺斯的農村風景交相融合,畫面中間偏右那座教堂尖塔,比較常在歐陸北方的法蘭德斯或日耳曼地區出現,在地中海地區幾乎是看不到的。尖塔的出現,顯示出畫家對家鄉的思念與對家的渴望。
我常想,或許是畫作所反映出來的寂寞與渴望,切切地觸動了現代人,讓我們急著詮釋、解構這幅作品,特別是看到文生以令人驚嘆、奇異的筆法表現夜空之後,就輕率地斷定當時的畫家早已精神異常。畢竟,有誰看過這樣的星空?
別忘了,在文生的年代還沒有電燈。光害尚未氾濫的一八八八年,文生在一封給弟弟西奧的信中,描寫了他在南法海邊的夜晚所看到的景致:
這段文字,對於生活在工業文明中的現代人,是遙遠而難以想像的。巴黎的珠寶?不同的顏色!星星不是只有白色的而已嗎?文生一定瘋了。出人意料的是,文生的描述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首先,人的眼睛,在黑夜之中,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才能分辨出星星不同的顏色。因為,我們眼睛的感光層有兩種吸收光線的細胞:視桿細胞(rod cell)與視錐細胞(cone cell)。視錐細胞能看出不同的顏色,但不會對光線的強弱有所感應;相反的,視桿細胞可以分辨光線的強弱,卻無法分辨顏色的差異。
所以,當我們仰望夜空時,通常是敏感度較高,不會分辨顏色的視桿細胞先發揮作用,在第一時間所看到的星星,幾乎都是白色的,這同時也是太多數都市人的感官經驗。
事實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將自己深刻地浸淫在黑暗中,你就會發現,滿天星斗呈現出異於過往的神祕美感,你可以看見星星發出酒紅、鮮綠、橘黃、靛藍等各種不同的光芒。你甚至會認同文生的結論:當我凝望星空,總是讓我陷入幻想與喜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