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修行?不少人一聽覺得奢侈,心想自己一直都在艱難困苦中度日,哪有修行的心境?那就在艱難困苦中修行吧,照這本書的說法,叫做「泥步修行」。
不知不覺間,我已經老了。
老人不應該去做年輕人的事,這樣說一點也不沮喪,因為老人有老人的事,而且是更精采的事。心中早已沒有閑氣,一輩子風霜歲月的感受,已如爐火之純青。連自己也驚訝,自己怎麼會抵達如此美好的人生階段,那麼寧靜,那麼安詳,那麼高爽,那麼潔淨。我以前在長期的人文研究中得出過預想式的判斷:「老年是如詩的年代」,現在自己到了,果然如此。
當然世間也有很多令人失望的老年。區別在哪裡?在於修行。
修行?不少人一聽覺得奢侈,心想自己一直都在艱難困苦中度日,哪有修行的心境?那就在艱難困苦中修行吧,照這本書的說法,叫做「泥步修行」。
我決定寫一本書,專門談談這個問題。
談修行,讓人立即聯想到深山石室、長髯道袍、寡行孤影、玄談秘語。這一切,都與我無涉,但我深信自己是有資格來談這個問題的。
理由是,我經歷奇特,大進大出,上天入地,體驗殊深。
例如,我一直被評為當代世界走得最遠的人文學者,又出版過最暢銷的書籍,發表過最熱門的演講,承受過最怪異的誹謗,辭退過最誘人的職位,婉拒過最殷切的邀請,躲避過最尋常的熱鬧,成了一個完全依賴貼心妻子過最簡單的日子,而從未用過手機的罕世之人。在經歷如此大動大靜之後,我身心健康、步履輕鬆,天天享受著天地之惠、萬物之美。這,難道還不足以談修行嗎?
我認為,修行可分為三大門階,一為「破惑」,二為「問道」,三為「安頓」。
「破惑」是第一步,也最難,因為每個人遇到的「惑」,既相同又不同。我在談這一步的時候,主要採用自己的例子,相當於「現身說法」。這是一種誠懇,卻也會帶來一個毛病,就是瑣碎,對於不了解我生活時空的讀者來說,有點不公平。但即使這樣,也總比空談好。無論如何,我主張一個人在修行中應該破除災禍之惑、權位之惑、名聲之惑、財富之惑、傳媒之惑、仇恨之惑,這肯定具有普遍意義,可供一切讀者參考。
「問道」是第二步,有點艱深。一個人光靠自己的經驗來修行是遠遠不夠的,幾千年來已有不少品行高尚之人作過深刻論述,我們理應一一朝拜,虔誠汲取。我曾遍訪佛、儒、道三大精神領域,覺得處處都有珍貴的營養。我兼收並蓄,不限一端。因為限於一端,是「小修」,而不是「大修」。讀過這一部分書稿的朋友說,「這是最高層級的中國精神簡史」。這說得過頭了,但我確實在這一部分動用了全方位的學術功力,然後又用文學功力把它寫得通俗易懂、流逸暢達。
「安頓」是第三步,是修行的歸結處。對我而言,這簡明的七條,就是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破惑」,從少年時代就開始了;「問道」,開始於青年時代;「安頓」,則是年長者對於人生的淬煉。一個人有機會完整地交代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實在是莫大的幸運。
感謝高希均教授和王力行女士,在出版過我的很多書籍之後,又推出了這本書的天下文化版。於是,我可以又一次向天下文化的讀者們靄然而笑了。我的笑容裡還包含著一份這樣的意思:不管是早是遲,一起修行吧。
寫於二○一七年八月二十九日辟谷斷食整整八天之後
【書籍資訊】
《泥步修行:破惑、問道、安頓》
出版日期:201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