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請求的核心是合作。
請求協助時心裡不覺得歉疚的人,認為自己與世界是合作而非競爭關係。
帶著羞愧請求協助意味著:你的力量高過於我。
帶著傲慢請求協助意味著:我的力量高過於你。
心懷感激請求協助意味著: 我們有力量互相幫忙。」
身為搖滾明星、群眾募資先鋒與TED講者,沒人比阿曼達更懂得請求的學問。她曾穿著婚紗扮成行動雕像,不發一語地請求數千名路人打賞。當她成為歌手、詞曲創作人與音樂人時,她毫不怯於請求觀眾在群眾衝浪時支持她(巡迴演出時還讓她睡在他們的沙發上)。後來她離開唱片公司自立門戶,請求粉絲支持她製作專輯,催生Kickstarter史上最成功的音樂作品。
阿曼達因無懼請求而聞名於世,但也同時飽受攻擊。她發現自己身為音樂人、朋友或妻子,仍有些重要的請求開不了口。她發現自己不是唯一有這種狀況的人。許多人都害怕請求別人幫忙,致使自己的生活與人際關係陷入癱瘓。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她探索自己與周遭人士生活中的阻礙,並發掘「請求的力量」之情感、哲學與實務層面。
本書是一個藝術家奮力釐清二十一世紀線上與線下新交流規則的故事。《請求的力量》將啟發讀者重新思考自己對於請求、給予、藝術與愛的想法。
前言
請求的力量
後記
原文書編後語
作者隨筆
感謝
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
十多年前,阿曼達在波士頓街頭以行動雕像的形式表演──準確來說是一個塗白了臉、八英呎高的新娘雕像。從遠處看,你可以看到路人停下來,把錢放入她前方的簍子中,微笑地看著阿曼達深情款款地與他四目交接,然後從她的花束裡掏出一朵花給他。我是不太容易被發現的那種人。我是那種會盡可能繞遠路避開行動雕像的人。我不是不願意把錢丟進街頭藝人的帽子裡──我願意這麼做,只是我喜歡保持安全距離,盡量不引人注意地把錢丟進去,然後逃之夭夭,讓人不知道我是誰。我會想盡辦法避免跟行動雕像眼神交會。我不想要花,我只希望沒人注意我。
從遠處看來,阿曼達和我沒什麼共通之處。她在柏林群眾衝浪,身上一絲不掛,僅有紅色的烏克麗麗和軍靴。她計劃著想顛覆音樂產業。而我開車共乘、收集資料,如果是週日,甚至可能坐在教堂裡。
但本書不要我們從安全距離觀察人們──那個充滿吸引力、我們多數人都慣於生活、躲藏並逃向我們所認為的情感安全之處。《請求的力量》談的是培養信任感,以及盡量親近愛、脆弱與連結。不舒服的親近。危險的親近。美妙的親近。如果我們想改變這種匱乏與基本互不信任的文化,不舒服的親近正是我們需要的。
距離是騙子。距離扭曲我們看待自己、彼此了解的方式。極少作家像阿曼達一樣,把我們喚醒、看清這樣的現實。她的生活與事業是親密與連結的研究。她的研究室是她與自身藝術、社群與分享她生活的人們的親密情事。
我大半生都盡量跟任何感覺不確定、可能傷害我的人保持安全距離。但跟阿曼達一樣,我發現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最佳方式,不是把人們推開,而是讓自己落入人群中。
家庭、研究和教會──我投身這些領域並感受到生命與人有所連結。我去這些地方尋求我需要的東西:愛、連結與信仰。而現在,拜阿曼達所賜,如果我覺得疲憊、害怕,或需要從社群得到什麼,我就開口請求。我不擅此道,但我還是這麼做了。你知道我最愛阿曼達哪一點嗎? 她的誠實。她也並非如此擅於請求。她跟我們大家一樣掙扎。她敢於現身、敢於脆弱的故事,最能讓我看清自己、我的奮鬥和我們共同的人性。
這本書是一位自由奔放的藝術家、充滿勇氣的革新者、一手爛牌卻奮力苦撐的女性送給我們的禮物。這位女性有精準而頑強的能力,能洞悉我們那些最需要被看見的人性。收下花吧。
摘自《請求的力量》前言
這是一個在一美元鈔票中求生存,從街頭活動雕像到指標人物,媒體不如群眾重要的故事。這是數位時代必讀的一本書,專為滿懷理想的藝術家與滿腹懷疑的家長所寫的一本書。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
MIT 媒體實驗室創辦人
這本書是一位自由奔放的藝術家、充滿勇氣的革新者、一手爛牌卻奮力苦撐的女性送給我們的禮物。這位女性有精準而頑強的能力,能洞悉我們那些最需要被看見的人性。收下花吧。
——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
《脆弱的力量》作者
閱讀阿曼達關於給予與接受的精采回憶錄,就像一頭栽進她的世界。一開始,你會忍不住想:『天啊,阿曼達到底住在什麼瘋狂世界?她怎麼可能受得了?』接著,你心中會打開一道門,你意識到:『我也想住在跟她一樣的世界裡。』如果一切順利,這本書會教我們所有人該怎麼做。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
阿曼達不藏私的天才之作,將改變你對連結、愛與風度的想法。
——賽斯.高汀(Seth Godin)
《部落:一呼百應的力量》作者
「阿曼達和她的觀眾間有支專線,這對她和他們來說有如生命線,這種互相依存的關係是真正偉大的表演者所需臣服的……阿曼達可以達成任何事,唯一做不到的是要她說違心之論。」
——U2主唱波諾(Bono)
阿曼達欣喜地向整個世代的人展示如何改變他們的生命。
——凱特琳.莫倫(Caitlin Moran)
《我不是大女人》作者
伴隨著這個美麗而令人心痛的故事而來的,是關於商業本質與未來的絕佳報告。
——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作者
這是你想半夜把作者叫醒,悄悄對她說:『天啊,我還以為我是唯一這麼覺得的人。』那種書。
——Amazon網路書店書評家珍妮.羅森(Jenny Lawson)
這是一本前所未見的書……我願意推薦給所有我認識的人。我媽、我的密友、同事、臉書好友、LinkedIn聯絡人,甚至是我在街上遇到或上下班通勤在地鐵看到的人。這本書就是如此重要而富開創性!這本書不僅講述一個人從童年到成為藝人勇敢而私密的旅程,更談到為什麼看著別人的雙眼、勇於做真實的自己,以及在需要幫忙時尋求協助有多困難。……阿曼達不諱言地掏心掏肺給所有人看,乍看殘忍,卻絢麗華美而重要非凡。
——《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
《請求的藝術》扣人心弦,無疑是作者最貼近全世界人們的作品。
——《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就像安.拉莫特(Anne Lamott)在著作《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Bird By Bird)中提供寫作與生活的指導,阿曼達.帕爾默指導的是任何怯於遭拒的人。
——出版觀察網站Shelf Awareness
「創作環境通常是孤獨閉鎖的,當作品完成要面對大眾時有時會不知所措,這是一個過程,與現實世界溝通的過程。敞開心胸,面對大量接觸而保有不扭曲的自我,逐漸發現,我們都是人而且需要彼此。」
——創作歌手 黃玠
「德勒斯登娃娃」(The Dresden Dolls)樂團主唱、鋼琴手,以及作曲家,同時也是善於社群經營的部落客。2013年TED同名演講點閱率破800萬人次。這是她第一本著作。
目前與名作家丈夫尼爾.蓋曼(Neil Gaiman)來回居住於紐約、波士頓,以及墨爾本。
個人網站:www.AmandaPalmer.net。
清華大學外語系學士、台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曾任大學兼任講師,報社、電視台國際組編譯,出版社主編。
2015/11/30
BBP37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3208754
448
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