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收下甜甜圈對很多人來說是件困難的事。收下這個動作並不難,難的是害怕別人看到我們振筆疾書、大談自然的純粹超然與自食其力及簡單生活的重要,卻一邊大嚼別人給的甜甜圈時,他們會怎麼想。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在寫這本書的初稿時(我在墨爾本的大小咖啡館喝了幾千杯咖啡才催生出來),有一次跟澳洲的獨立吉他手、詞曲創作人莎曼珊.巴金漢(Samantha Buckingham)一起喝咖啡。我問她創作流程以及她跟粉絲群的關係如何。
莎曼珊跟很多典型的獨立音樂人一樣都是勉強度日。她不加入唱片公司,她使用群眾募資,也直接在網上發表音樂作品。另外她會到粉絲家客廳的派對上演奏。我們針對莎曼珊正在使用的Patreon.com新訂閱服務的優缺點交流意見。
Patreon.com可以讓音樂人每次發表新歌時,粉絲捐款便自動匯入音樂人帳戶中,有點像每月一書俱樂部,由藝術家發布內容,並有較可預期的收入進帳,不必每次發表作品都只能祈禱Kickstarter為自己募到款項。
(在我寫這段文字的時候,她已經有了四十四名贊助人─其中包括十九名一美元和一名十五美元的贊助人─每次她發表新曲都可以得到兩百美元。贊助人可以選擇每首歌要支付多少錢,也能設定每個月的預算上限,以免她突然丟出一千首歌然後逃亡到墨西哥。不過澳洲人逃亡到墨西哥好像有點怪,我在想她應該逃往巴布亞新幾內亞之類的地方比較適合。)
莎曼珊當時打算跟她男友到亞洲去旅行,她有點煩惱她「度假」的時候在Patreon上發表新歌,她的支持者會怎麼想。她擔心上傳自己啜飲邁泰的照片感覺會像個王八蛋。你在哪裡、你喝的是咖啡、邁泰還是水,有什麼關係呢? 我問。難道他們不是付費給你的歌曲好讓你過日子嗎? 過日子不就包括到處走走、收集情感、喝杯邁泰─不是枯坐在房間裡,不離開家半步只寫歌吧?
我告訴莎曼珊另一個詞曲創作人朋友金.波克拜德(Kim Boek Binder)的故事。她建立了自己的粉絲直接捐款網站,她的粉絲可以每個月贊助她,金額從五美元到一千美元不等。她不斷更新網路希望清單,列出所需要的音樂器材和服裝,就像登記結婚禮物一樣。她的粉絲可以隨時捐款。
金幾天前才告訴我,她不介意「瞪著牆壁發呆」時收取贊助者的捐款,因為她覺得那是她寫出新一批歌曲的必要階段。她的粉絲也不會抱怨此事。他們相信她做事的方法。
這些贊助的形式不斷推陳出新。藝術家和贊助人邊試行邊制定規則。不過,不管這些藝術家用的是群眾募資(先付我錢好讓我創作!)、訂閱服務(每個月付我錢好讓我創作!),或以作品計算的許諾撥款服務(我每次發表作品就付我錢!),這些關係的基石總歸是相同而簡單的核心:信任。
如果你請求粉絲支持你這個藝術家,那麼你選擇拿這筆錢做什麼都無關緊要,只要你後來交出了該做的作品。你可能把錢花在吉他彈片、邁泰、嬰兒奶粉、大學貸款、汽油或整夜創作所需的咖啡上。
只要你產出的藝術作品讓你的贊助人開心,你用來過日子的錢—而且「過日子所需要的錢」很難定義—跟你用來創作藝術的錢很難清楚劃分。正如莎曼珊、我和數以千計的新派網路藝術家一樣,金每天都會與自己的粉絲交流。她之所以能和兩百位支持者繼續配合下去,是因為她不僅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也分享那些不順的日子和傷心的事。
他們相信她的決定。她上傳自己穿著剛買的古董洋裝照片,沒人會罵她把錢花在吉他效果器以外的東西上。粉絲給她的錢並非帶著好管閒事與批判心態的「津貼」。那是一份以金錢為形式的禮物,用來換取她以音樂為形式的禮物。
這種相對的價值是混亂的,但如果我們接受這種混亂,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貝克需要用松露油來滋潤他的指甲甘皮,才能在他的群眾募資唱片彈好吉他,我才不在乎他把我預付的錢花在兩個唱盤或一支麥克風上。只要最後作品完成了,我拿到了專輯,貝克在過程中沒有掛掉就好了。
收下甜甜圈對很多人來說是件困難的事。收下這個動作並不難,難的是害怕別人看到我們振筆疾書、大談自然的純粹超然與自食其力及簡單生活的重要,卻一邊大嚼別人給的甜甜圈時,他們會怎麼想。
或許這又回到了相同的老問題:我們覺得自己做的事不夠重要到足以得到協助與愛。試想愛因斯坦苦思相對論之際吞下助理帶給他的甜甜圈,你會對他生氣嗎? 試想南丁格爾不眠不休協助病患之餘,喘口氣吃個甜甜圈當點心,你會生氣嗎? 應該很難。
【書籍資訊】
《請求的力量》
出版日期:201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