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黃河明的惠普經驗
優惠價
$300

黃河明的惠普經驗

$300

書籍介紹

一九三九年,威廉.惠烈與大衛.普克在家中車庫以538美元創立了惠普公司。現今的惠普已發展出上萬種產品,營收逾四百億美元。

然而,這個以電子量測儀器起家、跨入電腦界的高科技企業,卻在六十歲時宣布組織重整,將量測儀器部門獨立為安捷倫科技,更從朗訊請來新任女總裁卡莉.菲奧莉納,成為舉世矚目的大事。惠普究竟是一家什麼樣的企業?面臨網際網路時代的快速變遷,它要如何進行種種變革?

本書作者黃河明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留學海外過,一九七七年進入惠普公司擔任業務工程師,十二年後就躍升台灣區董事長兼總經理。在他的領導下,一九九○至一九九九年間,惠普台灣分公司營業額成長670%。在大型外商公司中,本土高階經理人能有如此成就是很罕見的。

本書由他親自執筆,是第一本透過本土專業經理人的詮釋,來了解惠普的企業文化以及經營理念的著作。

推薦序  讀其書如見其人 許士軍
自 序  我所知的惠普人、惠普事 黃河明

第一部  蛻變中的惠普
第一章  分家與重組
第二章  e-service:急起直追的第二章

第二部  危機與挑戰
第三章  邁入電腦時代
第四章  大浪之下的台灣市場

第三部  惠普風範(The HP Way)
第五章  開放、平等、人性:惠普的管理風格
第六章  品管第一、顧客至上
第七章  企業公民
第八章  跨國企業的組織

第四部  我在惠普的成長、歷練與體驗
第九章  家世與成長
第十章  二十九歲的業務新鮮人
第十一章 學習:新時代的工作觀
第十二章 泰國購併:獨挑大樑的考驗
第十三章 一九九○年危機
第十四章 開疆闢土──惠普在亞洲

第五部  新未來
第十五章 知識的時代.未來的組織
第十六章 電子商務與新惠普的未來

採訪後記 何琦瑜
惠普科技大事記
中英/英中名詞對照表

我所知的惠普人、惠普事

黃河明

前年春夏之際,高希均教授來電邀我寫一本關於我自己的書,當時我覺得個人在事業上的成就微不足道,寫自傳實在不敢,寫回憶錄似乎又太年輕,因此一再婉謝推辭。然而高教授不但一再敦促鼓勵我,並徵得資深寫作者何琦瑜小姐同意幫我整理文稿。禁不起他的盛意,我同意以「野人獻曝」的心,把我在惠普二十多年的工作經驗記錄下來。

惠普的企業文化、價值觀和制度十分特殊,為科技界和管理學界推崇為矽谷的典範。但另一方面,惠普也歷經其他科技公司同樣的產業變革和策略轉折。我希望藉由這本書讓讀者了解為何惠普可以由車庫起家,歷經六十年而仍保持衝勁和活力?為何HP Way成為管理學界津津樂道的教材?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惠普準備如何迎向未來?

經過一年左右與何小姐的合作,由我口述,她負責錄音和整理,累積了不少的資料。但是在進一步整理時,她和我卻都另有許多工作在身,十分繁忙,整理和修訂的工作進度遠比我們預估的緩慢。而且這期間,惠普總公司又發生了石破天驚的組織重整和分家,甚至產生出第一位的女性總裁。我們於是又把最新的發展也加到書中,並且變動了原有的架構,真可謂一波三折。到了今年五月,我們終於完成了大部分的文稿準備出書。

我在民國六十六年二月加入惠普公司,至今已超過二十三個年頭,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我個人獲得極重要的成長,也實現了許多夢想,更難得的是親身體驗惠普文化,並隨著惠普幾次策略大轉折而學習到企業變革的對策。希望藉著這本書忠實地記錄我在惠普的觀察、感想和心得,能幫助企業經營者、專業經理人以及有志從事管理工作的讀者得到實用的知識。

這本書能出版,最需要感謝高希均教授和何琦瑜小姐,沒有高教授的鼓勵,我不可能出書。何琦瑜小姐則以她多年在新聞媒體界敏銳的觀察和流暢的文筆,幫我整理出精采的內容,更給我寶貴的建議,以作為題材取捨的參考。另外,高文麒、高登第兩位先生,張碧芬、劉家瑜、劉露霞、徐曉珍四位小姐在這一段時間,也給我不少的協助,謹一併致謝。

這本書我個人版權的收入將全數捐給九二一震災受災戶之兒童,以協助他們就學和生活。

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三十日于台北


讀其書如見其人

許士軍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句話,一般是用來描述人們因立足點不同而對屹立的山峰產生不同的景觀;和這相似的,讀者從這本台灣惠普前任董事長黃河明先生的著作《黃河明的惠普經驗》中,也會隨著自己的觀點不同而有不同的收穫。主要是由於: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同時呈現了他幾種不同的角色:他是一位策略形成者,一位管理領導者,同時,也是一位終生學習者。

首先,他擔任惠普這家一流全球企業的地區負責人。在這角色上,一方面,他必須站在整體立場,參與並支持公司在這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中所訂定的策略;另一方面,他又要掌握本地區市場需求與競爭情勢,刻劃出自己的定位和優勢。譬如,在書中,除了討論整個電腦產業在過去幾十年間的起伏變化外,特別提出有關UNIX與雷射印表機在推出亞洲市場時所遭遇的特殊挑戰和因應之道,也分析了進入中國市場策略方面有關合資或獨資途徑的比較,在這些重要策略的分析和決策上,書中都給予讀者極有價值的啟發。

其次,做為一地區組織的領導者,他的任務乃為公司尋求並培養一群既有能力又有向心力的人才。在這方向上,他必須將公司自以為傲又為世人津津樂道的所謂「惠普風範」──開放、平等、人性──透過他的體會和詮釋,以身作則地,轉變為大家共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雖然,將「惠普風範」應用於東方文化中,有其思想和價值上的隔閡,但是,作者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與所獲致的成效,可說是本書中最為彌足珍貴的經驗。

第三、作者以一位既未出國留學,又無顯赫家世的青年──依他在書中的自述──能夠在惠普這樣一家卓越的跨國企業中獲有今天這種成就,所憑藉的,有得自良好家庭教育的薰陶,有得自後天的自我努力。最為突出的,乃是表現在他持續不斷的終生學習精神上。

在書中,我們看到了,他如何以一位工科學生的背景,不斷尋求機會以擴展自己的視野,充實自己的知識,並且主動接受各種挑戰性任務以從中學習。這從他早期主動在速讀和語文方面所下功夫,以及近年以惠普總經理身分申請台大管理研究所攻讀學位種種實例看來,他已經為書中所說的新知識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

實在說來,作者撰寫這本著作的真正目的,恐怕還超越以上所說的層次。他自己說,他寫這本書的原因乃為了宣傳一個信念:一個進步的社會必須要有所謂的「社會正義」存在;此即一個社會要能讓大家有公平的機會發揮自己的潛力和理想,要能讓好的人才出頭。以他自己親身的經歷說來,「自從做事以來,總是照著自己的努力去達成目標,從來沒有利用過不正當的手段去圖謀不應得的利益。」

由此可見,在這世界上,或是在我們社會中,還是有「社會正義」的。作者希望藉由他自己現身作法,給予目前某些追求「急功近利」,或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青年人,在徬徨歧途中一種正確的指引和鼓舞。

當然,我們也不能疏忽的一個重要事實──這也是我們要為黃前董事長感到慶幸的──那就是幸好他所服務的,正是像惠普這樣一家好公司,讓他的努力和理想得到充分發揮和尊重。由此可見,我們社會需要好的人才,但更需要有好的企業才能讓好人出頭。表面上看,似乎這代表企業應負的一種社會責任;深一層想,企業也因這種作法替自己網羅到──和保持──傑出人才。

個人有幸和黃前董事長相知多年,平素就感覺到他是一位謙恭有禮、恂恂好學的君子,絲毫沒有一般企業高層主管那種霸氣。所謂「讀其書如見其人」,恐怕這是在閱讀這本書所能得到的眾多優點中,特別令人印象深刻而值得推薦的一點。


採訪後記

何琦瑜

剛接下這本書的採訪工作,是在一九九八年底。那時候我剛離開工作四年的《天下》雜誌,想從採訪編輯的角色,換換軌道,到當時還在「啟蒙期」的網站公司玩玩。只憑著一、兩次的採訪印象,我選擇了「奇摩站(www.kimo.com.tw)」作為我轉業第一步的「落腳站」。

「奇摩站?做什麼的?」這是多數人聽到我的選擇後的直覺反應。我記得黃河明先生也好奇而婉轉地問過我。當時,不過是一年多前,網際網路的熱潮還沒有像當下一般狂掃台灣,奇摩站也還沒有確立它台灣第一大入口網站的位置,還沒有因為要到美國那斯達克上市,而成為投資大眾津津樂道的例子。

儘管在美國已經出現太多因網際網路一夜致富或一夕倒台的傳奇故事,但一九九八年底,在台灣,連最接近網際網路技術核心的電腦業界,也少有人知道那些剛竄出頭的「小網站」,在搞些什麼名堂。

坦白說,我自己也並不清楚網際網路是怎麼一回事。作為一個文學院畢業生、三十歲的女性,「網路」等同於「電腦」等同於「陌生」。我一頭衝進網路業界,憑藉的只是一股做記者本性中的好奇與熱情,像是路上有一群人聚集起來往天上瞧,作為過路人的我肯定要擠身過去湊個熱鬧,看看大家瞧些什麼。

約莫同時,我接下黃河明先生這本書的案子。我原先期待的是,這樣一位台灣電腦業界的前輩和資深工作者,一定能從他身上學到許多關於電腦、關於網路、關於未來的詮釋。

我沒想到的是,這三個議題根本上是三件事,沒有等同的關係,尋求解答需要的恐怕不只是電腦專業;我也意外地發現,對於網際網路這塊全新疆域的理解,黃先生與我,竟然站在相近的起點,我們都從有限的、書寫的資料上,以及口耳相傳的成功經驗中,試圖建構我們對於網路世界的理解,不像黃先生念大學的兒子,他一手建構起自己的網站,他活在那個世界裡。

那時候,我當然更沒有預料到,連我要寫書讚頌的主體、穩若泰山的電腦界巨擘惠普,也因為對網際網路時代的缺乏理解,被這股新時代的大浪打得搖搖欲墜,醞釀著分家、更換領導人的一連串巨變。

然而,就記者的「嗜血性」來看,這本書和採訪過程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反倒不是黃河明提出了多少對網際網路或電腦業界「正確而英明」的見解,而是擔任惠普台灣區總經理將近十年的黃河明,對惠普在遭逢這場巨變的第一手觀察與感受。

從儀器轉型到電腦、從大型主機到PC、從專屬系統到開放系統、到今天的網路新經濟,一個屹立六十年的模範企業,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典範轉移中,成功度過「策略轉折點」的生存考驗?為什麼惠普沒有像王安電腦、迪吉多等曾經光燦一時的明星,跟著新時代快速竄起,也因著另一個時代的發生而殞落?

有幸的是,透過黃河明先生──這位在惠普文化中浸淫二十多年,典型「惠普人」的自述,我們聽到了更多面向與更內在的解答:惠普為什麼在網路新時代中落後了起步?她又如何從錯誤和危機中翻身?惠普過去引以為傲的企業文化,為什麼會成為成長的阻礙?而今為生存而戰的種種改變,如何連結起過去惠普「閃亮的靈魂」?從台灣惠普看全球的惠普,跨國企業如何跨出本土化的衝突、矛盾,展現相互激盪後的新思考?

如果說惠普的故事具體而微地鋪陳了電腦產業史,如一部史詩般的交響樂,那麼黃河明的故事則是其中一段彰顯主題的小提琴獨奏。與全球電腦產業發展相互呼應、成就斐然的,是台灣電腦產業的異軍突起。從一位資深業界工作者的自述中,我們或許得以窺知成就台灣資訊產業地位片面的偶然與必然。

黃河明先生沒有多數創業家大起大落、反敗為勝的生命故事,這或許使得習慣於戲劇性與衝突的閱讀者有些失望;但是他對於組織運作有著豐富而務實的經驗,對於人性有著寬宏的體諒與廣泛的關心,他穩紮穩打的性格,與對「公平」與「誠實」的堅持,使得他在十年前,當台灣惠普第一次遭遇人才大流失的危機之時,就以毫無「背景」的身分,擔任惠普總經理,成為當時台灣少數沒有留洋鍍金過的外商專業經理人。他也以穩紮穩打的方式,帶領台灣惠普度過危機,維持每年高成長的業績。

在每星期一次的訪談經驗中,我所見到的黃河明先生,是仍有「工程師性格」的企業家。他對人不太有侵略性、也沒什麼架子,不是口若懸河的媒體寵兒,很少出現石破天驚的語言,但他的說話和聆聽都極其認真,他對某些價值的信仰,也極其堅持。

譬如說,他對學習的不放棄,使得他五十歲當頭還能一邊工作一邊念博士,他和自己的兒子在台大同班上課的經驗,也被業界傳為美談;

直到現在,他仍還像個熱心公益的「班長」:他認養了二十五個小孩,以個人名義參加了許多公益團體的活動;最近他在協助一位車禍癱瘓的工程師戚其禮,設置幫助脊髓損傷患者的網站,他自己花錢找工讀生幫戚其禮做企劃案,親自寫信給朋友募款,同時為脊髓傷殘者尋找工作機會;

他對人性總是樂觀而正面思考的態度,也帶給我相當的啟發。

作為這本書的採訪整理者,我的貢獻是極其微渺的,然而我在過程中的收穫卻豐盈。在這過程中,我所學習到的不僅僅關乎電腦、關乎網路,而是一個企業與企業家的風度與典範。

我必須誠實的說,因為我自己在專業知識上的不足,使得這本書的初稿或有不盡如人意的、模擬兩可的論述,給黃河明先生增添了不少麻煩,真的感到非常、非常的抱歉。

我也感謝黃河明先生在我拖稿的過程中,充分展現「惠普風範」:他總是先相信我必然有不得不的因素,即便在最後關頭,他也非常「正面思考」的鼓勵我說:「琦瑜,還好我們延後了出書時間,可以把惠普這段時間經歷了這麼多的變化寫進書裡,」然後他才半開玩笑地「暗示」我:「不過,我們總得要有個結束,不然這書可寫不完了。」

還好,在我即將臨盆之際,這書,總算是快要「出生」了。不能免俗地,謝謝所有過程中「催生」的幕後黑手們:天下文化主編高登第、我的先生楊順清、協助我整理初稿的徐子婷、及容忍我「放假」寫書的數位時代夥伴們。

黃河明 作者

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並擁有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學位。曾於德州儀器(TI)和惠普科技(HP)等公司任職,具有三十年以上科技產業的工作經驗。在惠普公司二十三年工作期間,曾擔任台灣區董事長兼總經理一職達十年,率領台灣惠普獲致優異績效。2000年應政府之邀,擔任資策會董事長,參與政府資訊網路科技決策,並協助民間強化競爭力。2003年創辦悅智全球顧問公司,提供企業諮詢顧問,以強化體質與國際競爭力。在經營管理上表現傑出,曾獲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頒贈第一屆李國鼎管理獎章,也獲中華民國科學管理學會頒贈院士榮銜。在教學方面,先後兼任交大和清大等校EMBA講師,過去五年應邀演講超過三百場。公餘則熱心從事公益活動,曾任中華民國開放系統協會、亞太產經研究會和台北市消費者電子商務協會等社團法人理事長、交大思源基金會董事長;並曾擔任總統府科技諮詢委員會、國家發展會議、經濟發展會議委員等職,對科技和經濟發展提出建言。


2000/06/30

BCB213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7016

270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