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華夏論述
優惠價
85
$323
優惠價
75
$285

華夏論述

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

$380

書籍介紹

中國世襲王朝起源於數千年前的夏代,歷經朝代更迭,夏、商、秦、漢、唐等時期都曾是中國的代名詞。但鮮為人知的是,「契丹」與「桃花石」兩個稱號在西方歷史上,也代表過中國。分分合合的中華世界,竟已說不清最初的源頭來自何處。

那麼,一個中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從何而來?

從「共同體」角度出發,許倬雲先生討論的是由不同族群組成的中國何時出現,又何時成為一個難解疑團。而政權、經濟活動、社會組成及文化發展等四項變數,維繫中國為一體而不墜的力量究竟為何?

不同族群相互融合,造就中國之廣與大。在全球化無可避免的年代,東西方的差異正在逐漸縮小,難以僅用邊界區隔。如何建構一個沒有限制的大同世界,存續發展已有千年之久的「中國模式」,將是未來各國借鏡參考的重要範例。

自序 「中國」共同體的未來與挑戰

第一章 緒論
共同體的出現,從「成核」開始

第二章 新石器時代族群的分合
不同文化體融合出新的歸屬和認同感

第三章 核心的形成:夏、商、周三代的連續發展
「中原」成為穩定的權力中心

第四章 春秋戰國時期「華夷」觀念
中國邊界不在「地理」,而在「文化界定」

第五章 天下帝國:關鍵性的秦漢時代
「文官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效凝聚群體意識

第六章 秦漢時代的擴張
「軟實力」維持政治和文化整體性

第七章 天下國家模式的衰壞
南北朝時期出現族群融合高峰

第八章 隋唐的天下國家
擁有極大包容性和彈性的天下秩序

第九章 宋、遼、金和西夏的時代
華夷之辨加深漢人族群意識

第十章 金、元時代的外族征服
外族政權本質―暴力統治與二元政體

第十一章 明代:專制皇權(上)
天下國家結束,華夏文化崛起

第十二章 明代:專制皇權(下)
在全球化潮流中缺席,錯失發展機會

第十三章 滿清時代:最後一個征服王朝(上)
社會精英與文化活力日漸衰落的皇朝

第十四章 滿清時代:最後一個征服王朝(下)
盛世發展「結束於開始之時」

第十五章 後論:中國共同體的發展(上)
四個變數交互影響,共同體出現強弱盛衰

第十六章 後論:中國共同體的發展(下)
修正雙重迷失,建構人類共有與協作的根本

附錄 《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從體的存在》解說─葛兆光

「中國」共同體的未來與挑戰

許倬雲 

本書的起因,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個問題:

「『中國人』?『漢人』?『唐人』?『華人』?或者按照外國人稱呼我們的名稱,例如,契丹(Khitan/Cathay)?支那(Sina/China)?桃花石?韃靼?究竟我是誰?」

「中國究竟是什麼?我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不是一言兩語可以解決的。這整本書,也就不過是在嘗試如何界定「中國」。

在人類歷史上,中國這個個案確實相當特殊。歐洲有過希臘、羅馬、教廷這幾個大型共同體;中東有過伊斯蘭共同體;南亞也有過印度共同體。但是,中國這個共同體其延續之長久,而且一直有一個相當堅實的核心,在同一個地區繼長增高,其內容卻不斷改變,不斷調適。凡此,都是上述另外幾個共同體,所不能同日而語。

「中國」這個共同體不是國家,毋寧是個「天下」:沒有邊界,可是有程度不同的歸屬。「中國人」的觀念之內,也有許多差異的族群,直到今天,各省的方言,甚至各地人群的體質,都還有顯著的南北與東西之分。中國的文化內容也很複雜,不像歐洲可以用宗教信仰界定,例如基督教世界,或者像南亞、中東一樣,是某種信仰的世界。中國固然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卻同樣有強大的佛教和道教影響,更不提還有許多地方性的信仰。相對於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體系,中國這個複雜系統沒有一神教的排他性,有多元並存的空間;相對於婆羅門∕印度教體系,這個複雜系統也沒有種姓階級的割裂社會。因為有多元並存的空間,中國體系容易接納外來新因素;也因為沒有階級割裂,容許社會流動,易於進行內在的調適。

《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解說

 葛兆光 教授 

什麼是「華夏」?或者,什麼是「中國」?

討論這一問題,既可以從今溯古,來論證國家合法性,也可以從古到今,以理解歷史合理性;它可以是一個政治話題,也可以是一個歷史話題;它可能惹出民族(國家)主義情感,也可能培養世界(普遍)主義理性。在涉及「國家」、「民族」和「認同」的時候,「歷史」就開始像雙刃劍,「論述」的分寸顯得相當微妙,關鍵在於史家以什麼立場、取什麼角度、用什麼方法。

「近代以來,『中國』已經成為『自我矛盾的名稱』」(自序)。「中國」是一個傳統帝國,還是一個現代國家?它的認同基礎是血緣,還是文化?它的歷史是同一共同體的連續,還是各種不同族群的融匯?為了解答「華夏∕中國」給歷史學家出的這個難題,為了梳理這個「自我矛盾的名稱」以及背後錯綜的歷史,許倬雲先生的《華夏論述》一書重新追溯上下幾千年,取不同維度對「中國」的歷史形成過程進行論證。仍就一開頭的三個疑問而言:首先,許先生強調「華夏∕中國」是一個複雜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猶如「飛鳥無影」、「輪不輾地」,不可能是定格的(第一章)。這就說明,他並不從現存中國來逆向追溯「中國」的合法性,而是從曲折變遷中回顧「中國」的形成過程,來理解其歷史合理性的。

其次,在「中國」的歷史形成過程中,許先生指出,數千年血脈雜糅、族群相融、文化交錯而形成的共同體,其認同基礎不一定是國界(國界會變動),不一定是族群(族群是生物學判斷),甚至也不一定是語言或文化(語言文化也在變),這說明本書不是從政治角度證成「中國」,而是從歷史角度理解「華夏」的。第三,有關這一著作的意圖,許先生自己說,這部書是對「華夏∕中國」歷史形成的「自我審查」,他還說:「中國人能如此自我審查,對世界是有益處的」。為什麼?因為「能夠如此,鄰近的其他國家,在中國的自我審查過程中,不能責備中國,認為中國是以民族情緒威脅他們;中國也因為對自己的瞭解,不至於產生大國沙文主義,也會因此消滅四周鄰居的敵意」(第一章)。因此可以看出,這部著作也不是為了藉由歷史引出民族主義的盲目情感,而是通過歷史認識達成世界主義的理性觀念。

可是,要在篇幅不長的書中,清晰地敘述「華夏∕中國」的形成過程,表達對「華夏∕中國」認識的明確立場,並不是一件易事。「華夏∕中國」的歷史太長,線頭太多,國家形成過程曲折迂迴、族群地域的分合又重疊複沓。所以,一方面要把中國複雜的體系,如許先生所說,在政權、經濟、社會與文化四個變數中考察(自序),另一方面還要快刀斬亂麻,在治絲益棼的麻線團中,穿透歷史,下大判斷。

《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就是許倬雲先生所寫的,一部舉重若輕、以簡馭繁的大歷史著作。

〈葛兆光教授。曾任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專長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宗教史和思想史。

許倬雲 作者

知名歷史學家,1980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與社會學系榮休校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前後執教於台灣、香港和美國多所大學院校,擅長以社會科學理論及方法治史,專長領域為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

代表著作包括《求古編》、《西周史》(聯經出版)、《從歷史看人物》(洪健全基金會)、《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英文漢聲)、《許倬雲說歷史:中西文明的對照》(浙江人民出版社)等。


2015/03/24

BGB393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3206712

328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