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一位外人眼中的好妻子、好母親、好姐妹,
為什麼拋下家庭與孩子,
不顧一切出走,獨自一人展開新生活?
黛莉亞一生順遂,她是醫師的么女,備受父親寵愛,衣食無缺。自己的家庭也看似幸福,丈夫是醫師,三名子女已近成年;她偶爾身兼醫生丈夫的助手,大部分時間是家庭主婦;而不忙的時候,她喜歡閱讀。
六月底的某一天,黛莉亞與家人在海邊渡假,她毫無預警地轉身離去,搭上陌生人的便車,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小鎮。在那裡,她租了簡樸的房間、找到一個祕書工作,斷絕過往的一切,重新開始一個新的人生……
她,為什麼?
國際好評
導讀──從細節裡咀嚼人生況味 廖玉蕙
歲月之梯
(本文涉及劇情描述)
《歲月之梯》曾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當年度十佳小說之一,是安.泰勒的第十三部小說。敘述一位名叫黛莉亞的家庭主婦出走與回歸的歷程。黛莉亞的丈夫是視病如親的醫生,育有二男一女,家庭看似幸福的她,卻忽然在一個舉家前往渡假的海邊,搭上陌生人的車子,前往陌生的小鎮,展開全新的生活。她找了簡單的工作,斷絕和家人的聯繫……。是什麼樣的因素讓她選擇不告而別?遠走陌生的小鎮後如何浴火重生?而失去妻子的丈夫和母親無故出走的兒女又是如何應對?最重要的,這一次的出走,讓黛莉亞有怎樣的體會或改變?對家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充滿暗示的楔子
安.泰勒不愧是說故事的高手。小說由一則簡短的新聞稿充當楔子,短短的訊息,乍看之下,只是女人離家出走的無聊八卦;等到閱讀到第七章時,讀者才赫然發現新聞稿裡看似無關緊要的字字句句,其實充滿暗示,裡頭揭曉了居家女子銳意求變的動機。
這則新聞裡,報案的家人所提供給警方的資訊是:
格林斯德太太苗條纖細,身高大約五尺二寸,也可能是五尺五寸,體重在九十與一百一十磅之間,一頭淺色或是淡褐色的捲髮。眼睛可能是藍色或是灰色,說不定是綠色,鼻子有些雀斑,稍微有點曬傷。
據稱,她帶著一個繫著粉紅色蝴蝶結的藤編托特包,至於她的衣著,她的家人說法不一。她的先生表示,她的衣服要不是粉紅色,要不就是藍色,可能有些荷葉邊或是蕾絲,說不定「看起來有點像個洋娃娃」。
這樣模稜兩可的描摹,正是黛莉亞痛徹心肺、起意離家出走的關鍵—-家人們從來不曾好好看她一眼。她的生活圍繞著家人打轉,但丈夫山姆和孩子卻似乎對她視若無睹。她懷疑山姆看不起她的朋友,對她的悉心照料不但無動於衷,還經常吹毛求疵;長大後的兒女「個個理直氣壯,傲慢無禮,目中無人。」女兒蘇珊熱中戶外活動,和她少有互動;大兒子藍西和一個二十八歲的單親媽媽交往,因而荒廢學業,考試不及格;一向可愛的小兒子卡洛爾也變了模樣—躲開她的懷抱,批評她的穿著打扮,總是露出不屑的表情和她說話。在這個家庭中,她成了個可有可無的人。
女性小說所在多有,但要寫得不落俗套可不容易,往往不是淪為偽道學的重整,就是女性主義的聲嘶力竭。本書最值得稱道之處就在於文學手法出入藝術與通俗之間,既曉暢明白又情味悠長、耐人尋味。她巧用象徵,卻不艱澀;善於寫情卻不煽情;言情處,婉約節制,卻讓人俯首沉吟,久久不能自已。而草蛇灰線的敘述手法,被舉重若輕的使用著,在故事的開展上,隱然形成一種複沓式的旋律,非常迷人。
摘自《歲月之梯》導讀
安・泰勒一向擅長說故事,尤其是婦女的故事。但她不以曲折、刺激的哀感頑艷情節取勝,而是娓娓道出尋常的生活家常,風格好似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這些看似瑣碎安靜的舉止下,潛藏著外表不易識透的波濤及人生難以跨越的心事。矛盾衝突是不免的,但也總被盡量淡化到如一抹輕煙。安・泰勒用舒徐的筆致敘寫細膩的心事,整本書因之顯得搖曳生姿,動人心魄。
—作家 廖玉蕙
《歲月之梯》魅力四射──泰勒對女主角如何進入新世界有著非常動人的描寫。
—《新聞週刊》
若光論文字魅力所帶來的閱讀快感,安.泰勒難有其匹。她筆下的角色具有讓讀者饒感興趣的怪癖,但又總是有血有肉,人性十足。
—《今日美國》
法國人說過,大導演威廉.惠勒具有一種「無風格的風格」。安.泰勒有著同樣本領──她沒有玩花招,沒有賣弄花俏。但她的「無風格的風格」是那樣的嚴謹和巧妙,結構複雜,語言敏銳真摯,讓讀者可以放輕鬆,在敘事中獲得安全感,感受到故事的內容真實而自然,甚至有一種必然性。《歲月之梯》以類似童話故事的形式展開,卻又同時迴響著《李爾王》的悲劇性和現代愛情小說的荒謬性。
—《紐約時報》
《歲月之梯》是一首關於改變自己人生的賦格曲。它以泰勒的典型風格述說,而這種風格沒有其他美國作家學得來。她既用奇想顛覆日常生活(她寫的情境起初看似緊貼地面,然後你會發現它們其實是在離地兩寸的高度滑行),也用日常生活顛覆奇想。
—《洛杉磯時報》
隨處碰到的小感動賦予了泰勒這部小說情感重量與光澤。
—《波士頓星期天全球報》
《歲月之梯》不只是一部中年人小說,因為即便是年輕人,一樣需要學習如何說再見,及如何發現另一條通向和諧的蹊徑。
—《達拉斯晨報》
感人、熱情而離奇──在現今的作家當中,大概沒有一位能像「普立茲文學獎」得主泰勒那樣,把中年苦惱描寫得那麼鮮明。
—《圖書館期刊》
一趟籠罩在粉蠟筆色彩情緒中的自我發現之旅──它以極優雅的方式展開,以致書中人物的蛻變與成長幾乎讓人察覺不到,然後我們才陡然發現,他們已在不知不覺中把我們的興趣、同情心與理解深深攫住──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說。
—南卡羅萊納州《州報》
它把典型的家庭生活刻劃得栩栩如生──泰勒喚起我們對一個角色的同情心和愈來愈大的尊敬,因為這個角色最終明白到,「歲月之梯」是一趟通向未來的時間旅行。
—《出版者週刊》
美國家喻戶曉的小說家,一九八八年獲普立茲獎。
一九四一年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第一大城明尼亞波利市。在北卡羅萊納州首府羅利市長大。由於父母親特殊的教養觀念,她直到十一歲才開始上學。十九歲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杜克大學,並於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俄羅斯研究。
曾以《意外的旅客》(The Accidental Tourist)與《鄉愁小館的晚餐》(Dinner at the Homesick Restaurant)兩度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意外的旅客》還曾改編為膾炙人口的電影,由威廉.赫特主演。安.泰勒個性低調,甚少接受採訪,一九八八年以《生命課程》(Breathing Lessons)獲普立茲獎時,她以正在寫作為由,婉拒媒體採訪。
安.泰勒擅長書寫家庭,描寫人物和日常生活細膩深刻。她是美國藝術文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的一員。曾任圖書館員,婚後定居於巴爾的摩,此地也成為她大部分作品的背景。
2013/11/25
BLH108
天下文化
平裝
21x14.8cm
黑白
9789863203285
442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