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精實影響力的核心原則,就是從大局著眼,大膽設定目標,而這個目標也將成為指引我們的北極星,讓我們不因現實壓縮了雄心壯志,反倒是努力向前邁進,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用長期目標,著眼大局。
圖片來源:Pexels
就某些方面來說,社會部門的確相當大膽,但某些狀況下又不夠大膽。我們毫不畏懼投入熱情,致力解決社會中長期存在又根深柢固的頑疾沉疴。然而與此同時,資金與運作的現實壓力往往限制我們雄心壯志的規模與視野,以至於遠遠難以滿足實際需求。所以精實影響力的核心原則,就是從大局著眼,大膽設定目標!
班恩.曼根(Ben Mangan)是非營利組織EARN聯合創辦人兼前執行長,這是為美國低收入戶培養儲蓄習慣,幫助人們實現財務目標的公益團體。組織運作十年後,EARN已經成長為美國最大的小額儲蓄機構之一,經營得非常成功也十分受歡迎。雖然開設7,000個目標儲蓄帳戶幾乎已是業界最高紀錄,但班恩有一天回頭想想,亟待提升財務安全感的美國民眾多達5,000萬到7,000萬人,而EARN對如此廣大的民眾來說幾乎幫不上忙。
所以他大膽設定目標。在2012年一場頒獎晚會上,班恩宣布到2022年要幫助100萬人儲蓄10億美元,在場觀眾皆大吃一驚。要做到這種規模的成績,肯定得採用完全不同的方法。以EARN目前派人拜訪客戶和成本效益考量的運作模式,永遠不可能達成。於是EARN調整策略,建立技術平臺來支援成本更低的自助式服務。之後它推出「儲蓄生活」(SaverLife)新專案,第一年存款戶直接衝上8萬5千人,是過去15年來存戶總人數的10倍以上。
像班恩這樣的頓悟並不會經常出現。當我們汲汲營營於短期成果,很可能會忽視大局。非營利組織面對捐款條件和經費限制,總是鼓勵人們在有限範圍內進行規畫;也就是運用既有資源,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再相應尋找必要資源,而不是根據需求大膽擬定策略。
所以先退後一步問對問題很重要:難道你打算靠一根湯匙舀光海水?換句話說,當我們面對的是幫助幾千萬甚至幾億人的議題時,我們是否能在成本結構、資金來源和運作安排上找到可行途徑,幫助大部分群眾?要是做不到,我們投入的資源中是否需要挪出一部分來尋找可長可久、走得更遠的解決方案?
倘若你設定的目標是又高又遠的北極星,將不只是你朝向它不斷前進;正因為它的清晰指引,所有和你一起努力的人也會朝著同一方向前進。社會影響力的大小,在於能否結合其深度與廣度;也就是我們能成就多大的範圍,還有足以改變現狀的程度。這其中每一種選擇都會影響運作方向、優先順位、成功的標準和決策執行。要是我們根本不曉得什麼叫「成功」,又如何眾志成城?
Google的祕密實驗室「X」(X, the moonshot factory)負責人雅斯卓.泰勒(Astro Teller)曾指出,將汽車的燃料效率提高10%和提高10倍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這聽起來有點違反直覺,但他甚至聲稱在某些情況下,提高10倍效率搞不好比10%還簡單。事實上很多人試過漸進型改善(Incremental improvements),其餘的可能性也早就消耗殆盡。雖然這兩種情況都試圖提升燃料效率,但是其量化目標因應用的方法與承擔風險程度不同,也就具備完全不同的意義。
在反對設定量化目標的聲浪中,我常聽到的一個理由是:萬一沒達成目標怎麼辦?大家害怕的通常是組織聲譽受損,而且可能會失去贊助者的支持。但是,活動宗旨與理想目標還是有著重要的區別。兌現承諾當然很重要,這關係到建立信任與信譽,絕對需要慎重以對。但是另一方面,設定理想目標也是為了擴展思維和從中獲得鼓勵與啟發。向利害關係人清楚說明差異,目標管理的責任也不再妨礙你撐起大旗,團結眾人的遠大願景。
定義明確的目標至少可以回答諸如數量、程度與時程等基本問題,也就是說達成目標的預定日期、影響的深度與廣度。比如社會企業「小農」(myAgro)設定的目標是「2025年前讓100萬名小農每天收入增加1.5美元」。經營團隊的目標非常明確,並且持續尋找各種方法來簡化模型、削減成本,因為他們知道財務上的續航力才是達成目標規模的唯一途徑。
對於整個組織或專案,我建議至少以10年為時程來考量,才能聚焦長期目標。著眼大局!朝這個世界需要的規模開始努力;不要受制於眼前的資訊,光挑那些你知道可以完成的事。也許你該問的是:達成你設定的目標後,是否會帶來明顯的改變?
幫助社區中的1000人、抑或幫助全國1000萬人的最佳方法,大致來說可能大不相同;然而無論哪一種,都需要從小規模做起。我們稍後在第五章討論驗證學習(Validated learning)時,會深入探索衡量目標中期進展的創新指標(Innovation metrics)。
我們應該要設定可以衡量的目標,才能做為權衡取捨的基準。這表示衡量影響力與規模都需要明確的數字。你的目標是提升10%還是擴增10倍?你希望援助所有人類或動物,或只是針對特定族群、物種或地理區域?不同的選擇將會影響我們如何理解問題和需求、設計解決方案,以及擴展規模的潛在路徑。
有些影響力指標的衡量過程較慢且成本很高,我們在第九章會繼續討論能夠加快回饋循環的方法,避開短期指標誘惑而錯置焦點,例如募款金額,或培訓、服務與其他干預措施的觸及人數。然而金額或人數只能反映出活動是否熱絡,並不等於專案的實質影響力。假使你隸屬的團隊試圖同時解決多種問題,請個別評估每個問題並設定獨立的目標,切忌合併起來考量,反而容易模糊焦點又失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