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富數據是指涵蓋眾多面向的大數據。以鞋子為例,如果得到的只是各種鞋子的顏色的巨量資料,這是大數據;但如果得到的是各種鞋子的顏色、尺寸、材質、鞋底厚度等等多特徵的巨量資料,就是富數據
圖片來源:unsplash
編按:富數據是指涵蓋眾多面向的大數據。以鞋子為例,如果得到的只是各種鞋子的顏色的巨量資料,這是大數據;但甘果得到的是各種鞋子的顏色、尺寸、材質、鞋底厚度等等多特徵的巨量資料,就是富數據
傳統市場與富數據(rich data)*市場的關鍵差異,在於資料數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將資料數據轉化為決策。在富數據市場中,我們不再需要把種種不同的偏好,濃縮成只有「價格」一項,也不再需要因為種種在溝通及認知上的限制而造成過度簡化。這樣一來,一邊是分散式的決策,帶著健全及彈性的特質,另一邊是經過大幅提升的交易效率,兩者終於能合而為一。
為了真正達到富數據的理想,需要重新設計資料的流動方式、以及市場參與者的數據處理方法。這種概念可追溯到1987年,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馬隆(Thomas Malone)等人已預見到所謂的電子市場(electronic market),但科技要到最近,才足以讓這個早期概念得以延伸、開花結果。富數據市場的出現,可以說主要是因為資料處理能力和網路科技的進步。畢竟與傳統市場相比,富數據市場滲透散布的資訊量,要多上許多,網路頻寬也一直穩定成長,至今看不到盡頭。
像是思科(Cisco)等網路科技供應龍頭廠商表示,至少在2021年以前,網路流量的成長率將維持每年超過20%;以複合成長率計算,也就是短短十年將上漲500%,令人咋舌。處理能力也同樣在劇烈提升,目前個人電腦的運算能力是用每秒幾兆次來計算,雖然不再像過去每兩年就翻倍,但仍有繼續提升的空間。
這些都是富數據市場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光這樣還不夠。我們不只要讓做事的速度更快,還要讓做事的方法有所不同。在富數據的未來,更重要的不是資訊處理的速度,而是完整及深入的程度。就算傳統市場的價格傳遞速度已經能夠加快到以毫秒計(像是現在的高頻交易),這種做法本身仍然太過簡化。
因此,我們建議應該將科技的突破應用到三大領域:
(1)以低成本、標準化的方式,來分享與「貨品」和「偏好」相關的富數據;
(2)提升能力,能從各種不同面向找出適合的供需媒合
(3)以精密但容易使用的方式,全面記錄和呈現我們的各種偏好。
只有原始數據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知道資料數據究竟代表什麼意義,才不會有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況。科技近來有了突破發展之後,也開始比較容易掌握資料的意義。例如,現在我們能夠搜尋數位影像裡是否有人物、海灘或寵物,這比起從前實在進步太多。搜尋影像的道理也可以應用於市場,將資料數據轉化為各種觀點和想法,就能做為決策時的參考。
(本文摘自《大數據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