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雖說放颱風假,百貨公司、KTV等特定產業生意反而會變好,但總的來說,受惠產業多出來的那點業績,絕對不可能平衡掉整體產業所付出的高額損失。
圖片來源:unsplash
雖說放颱風假,百貨公司、KTV等特定產業生意反而會變好,但總的來說,受惠產業多出來的那點業績,絕對不可能平衡掉整體產業所付出的高額損失。
很多台灣民眾都把颱風假當做不可剝奪的「福利」,雖然不是官員,但我自己有兩次就因為「政治不正確」而被民眾罵得臭頭。一次是二○○五年馬莎颱風過後,我跟林能暉教授合寫了一篇讀者投書,評論颱風假這個台灣特有的現象。我們特地請教中央大學產經所教授劉錦龍,從各方面數據,大致算出放一天颱風假台灣整體產業可能付出的代價,記得這是台灣第一次有人完整算出颱風假可能造成的影響。
根據二○○五年的估算,以我國平均每日出口金額超過三億美元來估算,一日沒有出口或出口減少,預計損失將達新台幣九十億元以上;股市每天成交以千億元計算,稅收就少了三億元,證券公司少了一.四億元營收。此外,九百萬就業人口,放颱風假時,大約有八成人不上班但照領薪水,以平均日薪一千一百元來計算,產業界至少得白白付出九十七億元成本。
放不放假爭議大
而這些還不包括金融機關每天數百億元的交易、外匯及其他商品的手續費收入、多數產業業績下滑等損失,林林總總加起來,放一天颱風假,就可
以讓台灣整體經濟瞬間蒸發兩百億元。
雖說放颱風假,百貨公司、KTV等特定產業生意反而會變好,但總的來說,受惠產業多出來的那點業績,絕對不可能平衡掉整體產業所付出的高額損失。
此文一出,過去這十多年被很多立委引用拿去質詢,痛批颱風假浮濫,我這個講大實話的始作俑者,果然被想放假的民眾罵翻,但這還不是被罵得最慘的一次。最慘的是發生在二○一四年七月,中颱麥德姆襲台,全台停班停課,我在臉書上寫道:「颱風假放得對嗎?昨晚到今天的實際風雨,臉書上不少人慶幸無風無雨,賺到免費放假,甚至揶揄氣象預測不準。現在來看,其實只有三分之一的縣市可能勉強到放假標準,但在這種氛圍下,誰敢說我不放?有的地方風很大,有些沒到(放假標準),但雨勢可就大了,要留意。以前研究過颱風假的準確性不到五成,真的該研議像美、日等國改用更先進的方法,以交通設施為標準或是應該用耽誤幾個小時,上下午再區分。但想想,能有小確幸,或許是台灣人的小福利。」
此文一出,媒體紛紛拿來大做文章,而且全部緊咬只有三分之一縣市勉強達到放假標準」,沒人強調我針對風雨大的地區「要留意」的訊息。新聞曝光那天,我的臉書湧入二百萬人次瀏覽,簡直被來罵戰的留言灌爆。溫和一點的民眾說:「政府和企業主不應該這麼斤斤計較,白放總比出人命好……」激烈一點的則表示:「颱風天政府沒放假,人民傷亡他負責嗎?」、「他的這篇言論讓所有網友怒火(中燒)」、「希望大愛電視台可以叫他出來面對,請他說清楚」,就連隔天復興航空在澎湖失事,竟然也有網友把這兩件事綁在一起談,「你看連飛機都失事了,彭啟明還說不用放假」……甚至還有人寫長信到我擔任氣象主播的大愛電視台投訴我「言論失衡問題」,批評我說颱風假是台灣人的小確幸,此言「太以管窺天」、「可惜彭先生平時叮嚀氣象狀況,卻在颱風天一大早認為颱風假似乎不該放,在風雨天未有悲天憫人之心,也違背上人以愛以善為寶的一貫理念」,文末甚至建議大愛台「終止與其或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的合作關係」。
對於這些鋪天蓋地的批評指教,我虛心接受,但也難掩無奈。對台灣民眾來說,颱風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能不能放假?但是,我更希望民眾能更理性地去了解放颱風假的理由。颱風假不應該是一個福利,而是合理的考量。
(本文摘自《天有可測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