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有些人可能認為,播報氣象不就是照本宣科嗎,哪有這麼難?但事實不然,這個工作牽涉到兩種專業,第一是氣象專業,第二則是播報專業。
氣象主播是我的其中一個身分。除了在慈濟大愛台播報氣象以外,也在雅虎提供「一分鐘氣象」節目。
因為任立渝的關係,帶動起一陣氣象主播旋風,老中青三代都有人才投入。老一輩的有李富城、俞川心,他們多半來自軍方或中央氣象局,特色是實務經驗豐富;中生代的氣象主播多半在大氣科學領域深耕過,碩博士輩出,有些人甚至還在大學兼課,代表人物有吳德榮、林嘉愷等,我自己也算是這個年段的氣象主播;而新生代的氣象主播背景相當多元,未必跟氣象科學有這麼深刻的連結,他們的強項比較側重在播報而非大氣專業上,代表人物有王淑麗、游皓婷等。
主播不是那麼好做,不是會氣象就會變主播,還是得靠觀眾緣及表達能力,收視率不佳,很容易淘汰,很多人也不適應而退出。
這圈子像是武俠小說裡描述的武林一樣,不少人還擁有江湖走跳的華麗外號,除了「氣象先生」任立渝以外,曾任空軍少將的俞川心有「氣象將軍」之稱,吳德榮被稱為「氣象王子」,而在下我則被封為「氣象達人」。
每個氣象主播的風格不同,有些親和、有些辛辣,你有你的天山折梅手,我有我的降龍十八掌,各擅勝場,加上電視頻道超多,不再像從前老三台時代那樣定於一尊。不過,說句老實話,跟國外相比,台灣的氣象資訊呈現方式還是太貧乏了些。
有些人可能認為,播報氣象不就是照本宣科嗎,哪有這麼難?
但事實不然,這個工作牽涉到兩種專業,第一是氣象專業,第二則是播報專業,兩者都很重要。氣象畢竟是一門應用科學,要講究事實與真理,但空有超強的氣象實力,若沒有把科學結論轉化為實用資訊的能力,對民眾的助益並不大。
相較於台灣的媒體,國外媒體在氣象資訊的著墨就深多了。在尼可拉斯凱吉主演的《氣象人》(The Weather Man)電影某個場景中,媒體工作者背後有一組氣象團隊提供專業的資訊做後盾,將艱深難懂的氣象術語轉化為觀眾可以聽懂的語言,電影所呈現的正是目前國外許多媒體運作氣象播報的方式。
以CNN為例,它擁有自己的氣象團隊,團隊裡包括氣象專家,以及擁有播報專業或內容製作專業的氣象主播。而權威氣象頻道Weather Channel 的主播陣容更是堅強,其中有十四位來自氣象科學領域,另外十位來自大眾傳播領域,背後還有上千人團隊支持。他們的播報方式生動有趣,圖卡呈現方式也很多元,能把艱澀的氣象知識化為一般人能輕易消化的生活情報或科普資訊。
有個頻道24小時都在播氣象,台灣民眾可能很難想像,這樣到底有什麼好看?真的有觀眾想看嗎?事實上,這個頻道還頗受歡迎,除了實用的天氣資訊以外,他們也製作了一些關於環境、生活、氣候變遷、防災等面向的深度議題,絕非枯燥無聊的照本宣科播報方式。
相較之下,大多數台灣媒體都不重視氣象這門專業,不僅鮮少投資軟硬體,早期甚至是任何人都可以冠上氣象主播的頭銜,還生怕講太多氣象專業知識會影響收視率,只用幾張很陽春的圖卡來播報。太平時期倒也罷了,反正只是講講明天的天氣概況,無關痛癢,一旦有天災發生,就會嚴重暴露專業瑕疵。
另一方面,受限於製作經費,台灣觀眾現在收看到的氣象播報方式,和二、三十年前並沒有太顯著的差別,面孔舊、表現方式也舊,既比不上日韓與中國,也輸給東南亞許多我們認為比較「落後」的國家。
身為民間氣象業者,又是氣象主播,我很希望能跟國外一流的氣象播報方式看齊,把正確而又豐富嶄新的氣象資訊體驗方式帶給大家。
【書籍資訊】
摘自《天有可測風雲》
數位編輯整理:王碧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