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陳時中唯一授權傳記│新書自序:前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在2020年擔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後,一戰成名,每天下午兩點,由指揮官率領防疫團隊召開記者會,他沉穩的風格、不疾不徐且條理分明的說話方式,在疫情嚴峻的當下,無疑成為穩定民心很重要的力量。對於來自各界的好評價,陳時中部長這樣說......
攝影:張智傑
我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參與公共事務了,之後也進入公部門服務。但是,我一直不是活躍於檯面上的人物,直到 COVID-19 疫情爆發以後,擔任防疫指揮官,民眾才開始對我有比較多的認識。
相較於世界各國險峻的狀況,台灣的疫情控制算是做得不錯,在其他國家封城甚至封國,但感染人數與死亡人數仍不斷攀升之際,我們彷彿在另一個平行時空,國人基本上都還能過著正常生活。也因此,絕大多數民眾給了我個人和我們團隊相當正面的肯定。
但就如我不斷強調的,台灣的防疫成績,絕對不是僅靠我們防疫團隊就可以做到的,而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到民間,大家齊心協力、高度信任與配合,加上我們有強大且願意捨己的醫護人員做為後盾,才能在疫情蔓延時,還能維持這片淨土,這是一個最美好的「合作」成果。
對於國人的支持,我內心當然很感動,但我也一直都很明白,民意並不是恆常不墜的,只要有任何地方出差錯,過去有再高的民調都沒有用。
在這段時間,隨著各種事件的發生,許多媒體也亦步亦趨做了各種民調跟聲量統計。曾有媒體朋友很單刀直入的問我:「有人說您要被『拉下神壇』了,您怎麼看?」
我的回答是:「本來我就沒有在神壇上啊。」
這是我的真心話。不管有再高的民調,那都只是人民一時的感覺,我們在2020年一度施政滿意度高達九成,但我知道那是因為當時防疫有成,人民給予的肯定。但是,隨著挑戰增加,之後不可能還可以繼續維持那種極高的支持度。對此,我一直心知肚明,所以我從來都沒有在「神壇」上的感覺,有的只是如履薄冰的心情。
我爸爸以前常訓誡我:「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人的成就是蓋棺論定的,不要讓一時的成就變成你最後的成就。」
這些教誨對我影響滿深的,所以我也一直提醒自己,無論是權力跟民調,都不等於能力,應該審慎自省,讓自己的能力跟權力是相稱的。能力跟權力其實是兩回事,可是人很容易在權力變大時,就以為自己能力也跟著變大,實際上應該要把這兩件事情分開來看,不斷檢視自己的能力跟權力是否能相匹配。
至於民調,那更如流水,若隨著民調起起伏伏就朝令夕改,對國家絕不是好事。我們認真聽取民意,整合各方意見,如果有做不好的,也要誠實認錯;但絕不是刻意迎合民意來做事。人民把責任託付給我們,我們做決策的準則,還是必須回到「什麼才是長遠來說,對人民最好的決定」這個前提上,然後誠懇跟社會溝通,讓大家了解我們做決策時的考量及可能發生的效應。
我想,我這個時候出書,可能有人會說,是不是想造神?還是為了選台北市長?
我還是那句話:我從來沒有在神壇上,以前沒有,現在也沒有。
我是很認分也頗隨緣的人,對於未來的所謂「仕途」,我其實沒想太多。被交付的任務該怎麼做,我會仔細規劃,至於職位,我很少去想,事情若沒做好,想這些也是枉然。
我之所以接受出版社的邀約出書,也是期望藉由這個機會,可以把許多衛福部的重要政策,無論是防疫、健保或者是食安,做比較完整的說明。
當然,因為出版規劃的緣故,書中還是會提到我個人之前的一些故事,許多經歷確實也形塑了我的處事風格,我覺得跟大家談談也好。也期盼透過這本書,跟國人「交心」,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台灣成為更美好安穩的家鄉。
【書籍資訊】《溫暖的魄力》
【延伸閱讀】不只是守護台灣的疫情指揮官!密醫事件讓陳時中逐步改變了台灣牙醫界的生態 | 陳時中新書《溫暖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