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2020年2月,武漢疫情非常嚴重,各國紛紛派包機到武漢撤僑。如何把滯留在武漢的台灣同胞帶回家?這並不是只要派飛機去把人載回來就好,到底要優先載哪些人?回來以後,如何做好萬全準備,避免病毒造成威脅?之後,要如何安置這些同胞,讓他們集中檢疫?對陳時中及衛福部團隊而言,這些都是難題。
圖片來源:中央疫情指揮中心
這是疫情爆發以來,我們第一次讓這麼高風險的班機入台,所有人都如臨大敵,動員了許多單位,從要如何通過海關、如何檢驗,到如何清潔消毒……事前都做了多次的沙盤推演,先調度好遊覽車、找好隔離檢疫場所,軍方的消毒化學兵也全副武裝嚴陣以待。這樣勞師動眾、不辭辛苦,心願只有一個:讓國人平安返台。
在名單方面,我方希望讓旅遊或出差短期停留的、有疾病的、長者或年幼的國人優先回來,因為短期停留在武漢的國人,在那裡生活物資可能相當窘迫;而病弱的國人留在疫區,健康風險則相對高,這些人應該優先返台。
為了這份名單,前後經過了多次的討論,但事情的發展卻相當令人傻眼。
原本協議好要進行核對以後才准予登機,但對岸似乎有另一套想法,講好的事情都不算數,一直拖到機艙門都要關了,才匆匆給我們名單。而這份名單的名字都是英文拼音,時間這麼緊迫,根本沒有餘裕一一核對。
結果,首批武漢包機返台的247人之中,竟然有不少根本不是當初提出的名單!更糟糕的是,在這份「意外的名單」中,竟然有確診個案……。
為了這次武漢包機,動員了無數人力,光是負責採檢的醫師及護理師,就有數十位之多。大家不眠不休,我自己也幾乎連續24小時沒有休息,跟衛福部的相關團隊分進合擊,南來北往到各檢疫所視察,確認每個細節都滴水不漏,目標只有一個:為了平安把滯留在危險疫區的同胞接回來。
大家如臨大敵,演練再演練,結果,卻因為兩岸之間無法彼此信任、坦誠相待,首波武漢包機最後還是有很多意外狀況發生。我必須承認,當下內心真的非常沮喪。
在首波武漢包機隔天的記者會上,我跟國人報告到一半,就忍不住哽咽。的確,防疫的壓力之大,實在是空前的,但我向來很習慣在高壓下做事,平常也甚少有情緒波動。
但是,一想到其他還在武漢的同胞,勢必會因為這些政治上的事件,被困在疫區更久,無法回家;而台灣國內百姓的恐慌與敵意,也可能因此升高,就覺得百感交集,因而忍不住落淚。
事後覺得有點尷尬,但國人真的很暖心,記者會之後,衛福部臉書湧入了上萬則加油打氣的留言,讓我非常感動。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把防疫做徹底,保護好台灣,才不辜負民眾的信任與託付。
因為兩岸複雜的歷史與政治因素,很多時候,我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決定。比如說,到底要不要讓「小明」(*陸配子女)來台灣?
原本陸委會2月11日宣布,持有專案長期居留證或長期探親證的國人或中配的中國子女准予入境,此舉引發不小的爭議。
但是,我隔天就宣布「小明不來了」,滯留中港澳地區的中配子女,若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不允許入境。
我們的防疫量能有限,必須量力而為,因此我的原則就是「國人優先」,把資源優先留給本國人。雖然有人說,這些「小明」的雙親之一是台灣人,他們也是「台灣之子」,但是,國籍是可以選擇的,既然當初沒有選擇台灣,如今就必須承擔。
這是痛苦的決定,但我必須這麼做。當時武漢疫情火燒火燎,還有許多我國國籍的人身陷疫區,這時必須認清一個現實:不可能一開始就可以讓所有人返國,非得做選擇不可。而優先選擇,一定是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人。難道要優先讓非國民來台避難,而把自家人往後排?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再說,在防疫量能有限的情況下,若此時還貿然放鬆邊境管制,很有可能造成防疫破口,我相信這絕不是眾人樂見的結果。
當時民眾都很擔憂疫情會傳入台灣,對於我的決定大多持支持態度,但也有一派聲音攻擊我「沒有人性」、「泛政治化」。但衡量當時內外的各種條件,我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因為怕被批評就縮手。
因為第一次武漢包機衍生了各種爭議,兩岸缺乏信任,中間經過許多談判與拉鋸,才終於在一個月之後,由中華航空與東方航空,共同執行第二次的武漢包機。
團隊在機場有一張合照,我後來在照片上簽了「一九五四義勇軍」這幾個字,醫福會王必勝執行長一頭霧水,問我這串數字是什麼意思,一開始我不肯說,後來才說,一九指的是 COVID-19,而五四則是武漢市的諧音。可能是太無厘頭了,王執行長聽了以後不禁莞爾:「部長,原來你也會說冷笑話……」
在我心目中,他們的確是在 COVID-19 疫情蔓延時,還願意前往疫區帶同胞回家的義勇軍,我心裡是很感念的。
我們必須要派一個醫療團隊過去支援,但因為兩岸敏感的關係,此行面臨到的問題恐怕不只是醫療而已,還有棘手的政治問題。
開會時,我並沒有硬性指派誰過去,我只是多看了王執行長一眼,用年輕人的話來說,叫做「確認過眼神」,他就自動請纓說他可以帶隊。王執行長本來就是胸腔科醫師,又是醫福會最高長官,主帥親征,再好不過。
第二次的武漢包機,我們要募集自願的醫護人員出任務,除了防疫醫師以外,因為名單裡有孕婦,也要派婦產專科的醫生一同前往。
雖說有另外提供津貼,但畢竟這是比較危險的任務,而且還面臨各種變數,萬一對岸刁難,最壞的情況,也有可能無法如期返還,被迫要滯留在武漢一段時間,醫護人員若心有遲疑,也是人之常情,完全合理。
然而,願意挺身而出的醫護人員,卻比想像中踴躍。發出募集令後僅僅一個小時,就有50幾位醫護人員報名,他們的勇氣與大愛,令我非常感動。
果不其然,到了武漢,就遭遇各種狀況,跟當初談判好的條件又有出入了。
本來說好,我們的醫護團隊不入關,等候返台的人到候機室或空橋做檢疫。但飛機抵達以後,他們卻要求所有人包括機長全都要下飛機。我們單純是去接人的,一旦入他們海關,就統統要接受檢疫。
我們的醫護只能幫華航包機做登機檢疫,要求乘客穿好隔離衣;但另一班由東航執行的包機,則是由對岸負責檢疫,他們認定所有乘客都已採檢呈陰性,所以沒必要穿隔離衣,於是雙方光是為了要不要穿隔離衣這件事,就對峙了好幾個鐘頭。
而醫護人員因為長時間穿戴悶熱的隔離衣,體溫當然會上升一點,王必勝執行長一開始就被量到體溫超過37.2度(他們規定不可超過37度),被攔下來要求再次檢驗。若是第二次還是無法通過,他可能就得被迫留在武漢。幸而後來有驚無險通過了。
整個過程一波三折,我們的醫護人員在很克難的環境下,努力完成檢疫工作,也因為中間各種插曲,本來預定下午五點多起飛回台灣,硬是拖到晚上九點才準備起飛。
誰想到,飛機在滑行時,竟然又被叫停。對岸表示,剛剛有一名孕婦入關經過紅外線偵測器,量到的體溫是37.1度,必須重測。這真的很讓人洩氣,孕婦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加上當時有點緊張,體溫可能會高一點。但規矩是對方訂的,在人家地頭上,也只能照辦。遺憾的是,重測後還是未能通過,最後,她和丈夫、小孩都被請下飛機。
就這樣經過重重考驗,拖到晚上12點,才終於完成任務返抵國門。這段期間,醫護人員穿著全套防護衣長達十幾個小時,不敢喝水,也沒辦法上廁所。我去接他們時,大家臉上都印著深深的N95口罩的勒痕,看了真的讓人很不捨。大家合照時,八里療養院的護理長賴碧蓮還不好意思說:「這樣太醜了!」我連忙告訴她:「這是光榮的印記!」
圖片來源:衛福部提供
這是我的真心話,在這種非常時期,還願意冒著危險,到疫區把同胞平安帶回來,他們都是真正的英雄。
雖然這兩次武漢包機都帶來極大的壓力,過程也無法盡如人意,但這兩次的磨合仍是有建設性的。因此之後就以定時定點的「類包機」模式,陸續把國人一次次接回台灣。
圖片來源:衛福部提供 ▲第三次武漢台商專機返台
因為疫情緊張,也因為兩岸難解的關係,這條「回家」之路實在不容易,這中間有太多兩難。所幸透過公私部門無數團隊的通力合作,以及醫護人員的無私支援,大家排除萬難,盡可能讓最多受困疫區的國人順利回來。
與此同時,我們也得保護本來就住在「家裡」的2300萬人民不受疫情威脅,避免任何防疫破口,這也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核心的任務。
【書籍資訊】《溫暖的魄力》
【延伸閱讀】本來就沒有在神壇上!陳時中《溫暖的魄力》持續向前邁進│陳時中新書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