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你可以透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幫助思考:你的心導引你,讓你想這麼做嗎?你是否相信這麼做是對的?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發覺同理心不只是一種情緒反應,也是學習機會。不管你是什麼機構的領導人,大專院校、非營利組織或是公司,不管在任何時候,都可能有很多人想要觸動你的同理心,請你幫忙。對領導人來說,決定何時回應及如何回應,總是個超級難題。你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所以,你必須建立一套系統,執行情緒分類,幫助自己決定,該把精力和資源放在哪裡。
你可以透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幫助思考:你的心導引你,讓你想這麼做嗎?你是否相信這麼做是對的?解決這個問題,是否與你所屬組織的使命相符?如果是,你的組織有沒有資源能夠提供協助?若答案為否,你能否把它當做是自己的事,以個人的名義解決?根據你或你的組織擁有的資源而言,即使這麼做將使其他計畫的資源受限,你想要投入多少?你是否能針對這樣的需求,設計出一套有影響力、能永續發展的行動方案?
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同事及組織的影響範圍,以及影響社區內外人士的問題。經過前述分類程序,你也許會發現,可以做的事還真不少,但你卻只能選擇少數幾個。你還會發現,自己經常必須鼓起勇氣,對大多數的事情說不。這絕非易事,畢竟,培養強烈的同理心,並非為了拒絕別人的求助。此時,你最好用自己的腦袋好好思考,同時傾聽內心的聲音,在情理兼備的情況下擬定方針。
二○一四年,比爾.蓋茲(Bill Gates)與妻子梅琳達雙雙換上學士服,在史丹佛畢業典禮上同台,合力完成了一場我所聽過最感人的演講。比爾.蓋茲是用數字和科技思考的人,正在想辦法解決全世界的公衛問題,例如利用GPS追蹤預防接種的成效,以確認每座村子的人都已接種疫苗。梅琳達則講述個人的經驗,例如參訪印度醫院病房,握住一位罹患愛滋病、命在旦夕的女人的手。這對夫婦就是理性與感性的化身,影響力甚巨的慈善家。如果我們能整合自己的頭腦與心靈,也能在自身領域辦到同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