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你認為「自信」有多重要?自信的重要,遠遠超過你的想像。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完成「一件事情」,關乎的不僅僅在於能力,更重要的是「信心」。
圖片來源:unsplash
自信的重要,遠遠超過你的想像。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完成一件事情,關乎的不僅僅在於能力,更重要的是「信心」。
你認為「自信」有多重要?自信的重要,遠遠超過你的想像。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完成「一件事情」,關乎的不僅僅在於能力,更重要的是「信心」。心理學大師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效能,也就是一種「我相信自己可以完成某個任務或某個行為」的態度。當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這些行為,就會有動機讓自己真正去完成;而真正完成一件事之後,你會回饋自己一種「控制感」,讓自己下次更放心執行任何事。
信心,其實構成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小決定,同時也釋放壓力。所以當我們沒有自信、產生冒牌者症候群時,不只是自我懷疑,還可能影響到完成某些事的決心,產生各式各樣的懊悔與自責。為了避免落入這種負面循環,不產生自我懷疑,有些小方法可以嘗試看看。
第一步是「覺察問題」。任何調整自己的開端,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所以下次當你出現這種「自我懷疑」的想法時,要先提醒自己:「喔!我又開始這樣想了」。這個提醒就像一種啟動開關,告訴自己需要對這樣的狀態有些陰影。
第二步,嘗試去「調整心態」。或許你太在意事情的成敗(而成敗也是常態),你需要更專注在過程,專注於做每件事的過程中能學習到的事情;即便挫敗,也要把握過程中值得改善的經驗。
第三步則是「產生對話」。有太多負面的想法產生時,你可以啟動自我對話,跟自己說:「偶爾缺乏信心很正常,你需要稍微放鬆一下,放鬆表現會更好。」或是試著跟你信任的夥伴說說自己腦海浮現的負面想法,讓他給你一些鼓勵與回饋。
有時候「突然覺得自己不行」,可能是環境因素影響,例如:可能是碰到比自己更認真的人,或是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這時候你或許應該認清,自己事實上是學到更多的真實現況,而非一直從能力的角度鑽牛角尖。
對自己友善一點,得失心稍微降低一些,多注重學習,而非成敗,即便成敗影響劇烈,也必須讓自己知道,這其實不是世界末日,不需要全盤否定自己。如果負面思考太強,尋求朋友的支持與鼓勵,或許會更直接。
最後,你可以重新想想,如果事情做完了、成功了,會得到什麼豐富的果實?也提醒自己,要成功,唯有用冷靜與專注的方式面對任務,這些自我批評都只是絆腳石而已。試著用這些方法來幫助自己克服冒牌者症候群,我們都可以有自信的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