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AI 為人類社會帶來的混亂,將發生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面,也會在個人層面造成巨大的影響。
圖片來源:unsplash
AI 時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AI 為人類社會帶來的混亂,將發生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面,也會在個人層面造成巨大的影響。在工業革命後的幾世紀間,工作逐漸變成不只是一項生計,也是個人自尊、身分、生活意義的源頭。
在社交場合中,要自我介紹或介紹他人時,我們常常會先提到職業。工作占據了我們的生活,提供一種規律感,讓我們和其他人連結、互動。固定收入不只是一種勞務報酬,也象徵了個人對社會的價值,對共同計畫有所貢獻。
破壞了這些社會連結,或是迫使人們向下流動,傷害的遠遠不只是財務生活,也會直接打擊到我們的身分認同和人生目的感。
法蘭克.華許(Frank Walsh)是個被裁員的電工,2014 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如此描述失業帶給他的心理打擊:「我喪失自我價值感。你懂我的意思嗎?以前,人家問我:『你是做什麼的?』我回答:『電工。』現在,我無法這樣回答,因為我不做電工了。」
失去人生意義和目的感,後果可能非常嚴重。研究發現,失業長達六個月的人,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提高為三倍;待業者自殺的可能性,是有收入受雇者的兩倍。失業率上升,酒精和藥物濫用的情形也上升。一些學者把教育程度低的美國白人死亡率上升,歸因於經濟成就差,稱這種現象為「絕望死」(deaths of despair)。
AI 導致失業所造成的心理傷害將會更深,因為很多人可能不是暫時性失業,而是長久被排除在整個經濟運作之外。「演算法和機器人那麼簡單就能做得比我又快又好,但這些技能可是花了我一輩子的時間」,這是什麼樣的感覺?可能令人覺得自己非常沒用,感覺自己完全被時代淘汰。AI 經濟的贏家,將會大力讚嘆這些機器的驚人力量。
但是,其他人必須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當機器能夠取代我們,做得比我們更快、更好,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在陷入個人最大的危機時,也曾不斷反覆思考過這個問題。那場危機把我帶入一個幽黑之地,考驗我身體的極限,挑戰我對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的認知。但那段過程(和痛苦),也開啟了我的眼界,讓我看到人類和AI 故事的另一種結局。
AI Superpowers: China, Silicon Valley, and the New World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