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這種有條件的愛就像是一種強酸,腐蝕孩子的內在準則,使他們對於自己的興趣、事業、婚姻與人生,失去做決定的能力。親子關係應該建立在無私的愛之上,是不能靠交換、收買而得的餽贈。它不在精英社會的邏輯範疇裡,而應該以人性的恩慈來視之。
圖片來源:unsplash
精英社會的功利主義、工具性的思維,可能會扭曲此種神聖的牽絆:親子關係。
現代教養觀念有兩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孩子得到前所未有的讚美。帕克(Dorothy Parker)曾說,美國小孩不是在教養中長大,而是在激勵中長大─父母給他們食物、住處與稱讚。
這個情況在今日更是如此。父母不斷告訴孩子他們有多麼特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對即將入學的大學新鮮人進行的調查發現,在一九六六年,僅有百分之十九的高中生以A或A-的平均成績畢業。
到了二○一三年,這個比例已上升為百分之五十三。年輕人總是被讚美聲圍繞,使得他們對自己產生極高的期待。根據安永會計事務所(Ernst&Young)的調查,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大學生期望將來成為百萬富翁。
第二個特點是,孩子獲得前所未有的栽培。受過高等教育、家境較富裕的現代家長,比過去世代的父母花更多時間為孩子做準備─花錢讓他們學習技能,開車送他們去上課練習與表演彩排。
哈佛大學的莫奈恩(Richard Murnane)發現,大學畢業的家長,每年在每個孩子課後才藝學習的投資,比起一九七八年多出五千七百美元以上。
這兩項趨勢—更多讚美、更多栽培—以更有趣的方式結合了。孩子沉浸在父母的愛裡,但這個愛是有方向性的。
父母為孩子付出大量情感,但這不是普通的情感,而是精英式的情感,它參雜了渴望幫助孩子取得世俗成就的期待。
有些家長表達愛的方式,會在不自覺中引導孩子發展出他們認為有助於孩子獲得成就與幸福的行為。當孩子用功讀書、認真練習、拿第一名、進入知名大學,或是加入榮譽團體(在現在的學校裡,「榮譽」一詞代表成績優異),他們就顯得格外高興。
父母的愛變成論功行賞的獎賞,它不是單純的「我愛你」,而是「當你在我心中的天秤保持平衡,我才愛你;當你達到我的標準,我才給你讚美與關懷。」
一九五○年代的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往往是希望孩子聽話;現代的家長則表示,他們比較希望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話雖如此,但現代家長並非不期待孩子聽話,只是他們把這期待變成不公開的祕密─從直截了當的規定與訓話,獎勵與懲罰,轉變為意圖半遮半掩的認可與不認可。
這種論功行賞的愛隱含了一種可能性:當孩子令父母失望,他們就會把愛收回。父母嘴巴上一定會否認,但這種有條件的愛就像野獸,潛伏在孩子周遭。
有條件的愛像是罩頂的烏雲,它會製造出恐懼的氛圍,使孩子以為絕對穩固的愛並不存在,他們找不到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可以全然坦誠與全然做自己。
但另一方面,現代的親子關係可能變得比以往更加親密。父母與孩子(即使上了大學)可以無話不說。孩子心中雖然隱約有所懷疑,但他們接受了圍繞在周遭的龐大成就運作系統。
他們屈從於這個系統,因為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但這個情況比表面上看起來更令人憂慮。有些孩子認為,這種論功行賞的愛是天經地義的。
父母的認可與不認可潛藏在語言表象下的深處,令人察覺不到。孩子愈來愈相信,他們必表現出某些行為,才有資格得到別人的愛,而這個想法對他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在內心深處,孩子非常懼怕會失去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有些家長在不自覺中把孩子視為有待完成的藝術品,他們認為孩子需要透過心靈與情感工程的雕琢,才能成器。
父母的這種心態隱含了一種自戀—堅持孩子一定要上大學、擁有成就,為自己帶來社會地位與欣慰。孩子若無法確定能否得到父母的愛,就會對父母的愛產生強烈渴求。
這種有條件的愛就像是一種強酸,腐蝕孩子的內在準則,使他們對於自己的興趣、事業、婚姻與人生,失去做決定的能力。
親子關係應該建立在無私的愛之上,是不能靠交換、收買而得的餽贈。它不在精英社會的邏輯範疇裡,而應該以人性的恩慈來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