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全書的重心放在兩國遭遇西方列強入侵後的現代化過程、日本逐漸占上風,乃至走向戰爭這段恩怨,二戰後兩國關係的變化,以及近年中國逐漸崛起後的情勢,相信對兩國近代史和政經發展感興趣的讀者,會覺得很過癮。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陳珮真,天下文化副主編
十一月中旬,正當香港「反送中」抗議活動進入新一波衝突,《遠見》總編輯楊瑪利特地前去中文大學參加傅高義(Ezra F. Vogel)的新書發表會,在採訪中,她點出《中國與日本:傅高義的歷史思索》的獨特之處,因為:「日本人寫的歷史,中國人不一定相信;而中國人寫的歷史,日本人也不一定相信。」
當我們身在其中,或是距離太近時,往往難以客觀,這時,若有一個清晰、可信的旁觀之眼,就能幫助我們縱觀全局。
傅高義是哈佛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曾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兼亞洲中心主任,是世界知名的「中國通」和「日本通」。更厲害的是,他的作品總是能兼顧嚴謹的資料與深度,如高希均教授所說的「深入東方文化,了解影響社會發展的各種因素。」文字兼具了「人味、親切感、客觀中立和洞察力。」
身為學者的他不算多產,但十年磨一劍,每次出手,都是足以引領思潮的重磅巨著。1979年,49歲的他寫出《日本第一》,讓全世界正視日本的崛起;2000年從哈佛大學榮退,傅高義花了十年時間寫出《鄧小平改變中國》,於2012年出版,又讓國際看見中國的蛻變與崛起。
在2011年左右,中日兩國的關係曾因為釣魚台問題而惡化,於是他又花了七年時間投入浩瀚的史料研究,終於在今年(2019),在他89歲之際,交出《中國與日本:傅高義的歷史思索》這本力作。
在長期累積了關於中國、日本兩國歷史、社會、經濟發展各方面研究的基礎上,這位社會學家除了懷抱「中日不能當情人,也不要變敵人」的學者之夢,更具體寫出中日這兩個民族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差異和問題的癥結所在。
在這本新書當中,作者以簡潔但切中要點的篇幅,說明日本早年在政經結構上的改變,以及日本向中國學習的過程和兩國經貿往來的變化。
全書的重心放在兩國遭遇西方列強入侵後的現代化過程、日本逐漸占上風,乃至走向戰爭這段恩怨,二戰後兩國關係的變化,以及近年中國逐漸崛起後的情勢,相信對兩國近代史和政經發展感興趣的讀者,會覺得很過癮。
藉由這位「旁觀者」的眼睛,我們又一次發現,原來我們對周邊的鄰居,對曾經切身相關的歷史,甚至對我們自己,竟然知道得這麼少。這也讓我們更珍惜一位睿智之友的「旁觀之眼」,透過這雙清明、智慧的眼睛,永遠都能幫我們看得更清晰、更深遠。
【書籍資訊】
《中國與日本》
出版日期:20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