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全書的重心放在兩國遭遇西方列強入侵後的現代化過程、日本逐漸占上風,乃至走向戰爭這段恩怨,二戰後兩國關係的變化,以及近年中國逐漸崛起後的情勢,相信對兩國近代史和政經發展感興趣的讀者,會覺得很過癮。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陳珮真,天下文化副主編
十一月中旬,正當香港「反送中」抗議活動進入新一波衝突,《遠見》總編輯楊瑪利特地前去中文大學參加傅高義(Ezra F. Vogel)的新書發表會,在採訪中,她點出《中國與日本:傅高義的歷史思索》的獨特之處,因為:「日本人寫的歷史,中國人不一定相信;而中國人寫的歷史,日本人也不一定相信。」
當我們身在其中,或是距離太近時,往往難以客觀,這時,若有一個清晰、可信的旁觀之眼,就能幫助我們縱觀全局。
傅高義是哈佛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曾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兼亞洲中心主任,是世界知名的「中國通」和「日本通」。更厲害的是,他的作品總是能兼顧嚴謹的資料與深度,如高希均教授所說的「深入東方文化,了解影響社會發展的各種因素。」文字兼具了「人味、親切感、客觀中立和洞察力。」
身為學者的他不算多產,但十年磨一劍,每次出手,都是足以引領思潮的重磅巨著。1979年,49歲的他寫出《日本第一》,讓全世界正視日本的崛起;2000年從哈佛大學榮退,傅高義花了十年時間寫出《鄧小平改變中國》,於2012年出版,又讓國際看見中國的蛻變與崛起。
在2011年左右,中日兩國的關係曾因為釣魚台問題而惡化,於是他又花了七年時間投入浩瀚的史料研究,終於在今年(2019),在他89歲之際,交出《中國與日本:傅高義的歷史思索》這本力作。
在長期累積了關於中國、日本兩國歷史、社會、經濟發展各方面研究的基礎上,這位社會學家除了懷抱「中日不能當情人,也不要變敵人」的學者之夢,更具體寫出中日這兩個民族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差異和問題的癥結所在。
在這本新書當中,作者以簡潔但切中要點的篇幅,說明日本早年在政經結構上的改變,以及日本向中國學習的過程和兩國經貿往來的變化。
全書的重心放在兩國遭遇西方列強入侵後的現代化過程、日本逐漸占上風,乃至走向戰爭這段恩怨,二戰後兩國關係的變化,以及近年中國逐漸崛起後的情勢,相信對兩國近代史和政經發展感興趣的讀者,會覺得很過癮。
藉由這位「旁觀者」的眼睛,我們又一次發現,原來我們對周邊的鄰居,對曾經切身相關的歷史,甚至對我們自己,竟然知道得這麼少。這也讓我們更珍惜一位睿智之友的「旁觀之眼」,透過這雙清明、智慧的眼睛,永遠都能幫我們看得更清晰、更深遠。
【書籍資訊】
《中國與日本》
出版日期:20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