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個人主義」與亞洲主流的「集體主義」之間的中間路線,也就是關係主義。強調社群,強調奉獻,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范琪斐,資深媒體人
我在美國時,認識一個來自上海的媽媽,想盡辦法要讓她十四歲的女兒,到美國來,從中學就開始念。
我看她事事細細打點,分明是捨不得女兒在這麼遠的地方,忍不住問她為什麼這麼堅持女兒要在美國受教育?上海媽媽拍桌子說:國內教育制度養出來的孩子,全一個樣兒!我的女兒在這邊才上一年,人開朗得多,看事情也有自己的想法!
我同意,美國社會蓬勃的朝氣,引領全球的創意,跟美國教育及美國社會裡,非常強調「個人價值」、「個人想法」有很大的關係。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獨立的美德」。
就好像盆栽一樣,從小就被規劃得整齊劃一,長出來可能就每棵都是直直的,但如果每棵樹長得空間夠大,自由發揮,這些樹就有可能長得奇奇怪怪。美國社會的好處,就是這些奇奇怪怪,不但不會被視為缺點,還被當作特色讚揚。
但我自己是在威權體制下,強調集體主義的氛圍裡長大的。我一方面很享受美國社會對「個人」的尊重,但有些時候,我也忍不住要想:這樣真的好嗎?
比如我對他們的親子關係,就很困惑。以我的標準來講,真的太淡漠了。像我的美國老公出國旅行渡假,比一年一度去看他老媽重要,我就完全無法苟同。
婚姻闗係顯然也很不一樣。老媽有一次說,她到美國看我跟我的美國老公,晚餐是各吃各的,說她當場心疼得眼淚要掉下來。我那時已在美國住了十多年,我的反應是:蛤?
講到政治就更別提了,每個人都堅持己見到底,美國社會分裂的狀況,跟我們台灣的統獨之爭有拼。
這是為什麼我在看David Brooks的〈第二座山〉時,我發現我自己,竟然在心中忍不住不停的點頭。
David Brooks的確是紐時專欄作家群裡,我滿喜歡的一個。我喜歡他,是因為他會從中間右派的觀點,去打比他更右邊的,比如川普。我看了,當然比左派的人打川普,更爽。
但在看David Brooks的〈第二座山〉時,我突然理解,這可能是我第一次,真正「聽到」保守派的觀點。我必需承認,我以前對保守派的想法,只是「聽過」,不是真的「聽到」。
為什麼會只「聽過」沒「聽到」?我自己要負三分之一責任,對不是同溫層的聲音,可能不自覺的就調低音量。
第二,歐美國家主流媒體的主流思維,即使在現在,各國右派勢力大崛起之後,還是以自由派為主流,其他聲音很容易被邊緣化。
第三,我是真的覺得保守派自己也要負點責任,論述常常太爛,代表性人物如美國總統川普講的話,是要怎樣認真?
David Brooks的論述就完全矯正了第三點。當然他跟川普這類保守派是完全不同路的,他對這類極端保守派的批評也很嚴厲。但David Brooks的〈第二座山〉資料搜集很充分,邏輯很清晰,文字充滿感情。
他為現今社會,提出一個在歐美主流的「個人主義」與亞洲主流的「集體主義」之間的中間路線,也就是關係主義。強調社群,強調奉獻,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如果歷史的發展,是要朝保守派方向前進,才能矯正自由派及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時,我真心誠意希望,是像David Brooks這樣的保守派來帶領。
這本書特別符合我目前的心境。我在美國的時候,也很以自己的「獨立的美德」自傲。但回到台灣之後,被台灣濃濃的人情包圍,我不禁要想,我在美國的獨立是真的喜歡,還是不得已?
【書籍資訊】
《第二座山》
出版日期: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