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人生要細水長流,而非不斷衝刺,忙得氣喘吁吁。我相信盡量確保能長久持續下去的生活方式,才是完成好作品的基礎。
圖片來源:unsplash
「對人」、「對事」,都以自己的節奏為優先
為了「對人」與「對事」時能順利無礙,我一直都很重視自己的生活節奏。這個世界運轉的速度太快,一不小心就會被迫接觸太多人和事。如果不妥善設定好規範,便無法把精力和時間好好的用在自己的目標上。
至於該怎麼做,才能保持自己的生活節奏呢? 我想了又想,決定要設定明確的規則—每星期只安排一次工作的會面,時間訂在星期五下午。
我雖然喜歡與人面對面交流,但是持續不停的接受採訪和開會,總會疲倦。要是完全不設限,有空就和人見面,一定會影響到創作。所以果決的訂下一星期一次的規則。
平日從週一上午到週五中午的時間,埋頭寫作,通常嚴肅緊繃到不適合與人見面。這樣的時間結束,進到週五的下午時光,便將腦袋切換為「休假模式」。這時候的心情就很像在度週末,能夠比較從容的跟人對話。
自從訂立這個規則後,就能以更穩定的心態面對工作。
上班族恐怕無法跟我採用一樣的作法,但是不妨訂立一些自己做得到的規則:「每週五下午三點之後,不要事先安排任何行程」或「午休期間絕不看信」等等。最重要的是,能否有意識的維護自己的節奏。只要有意識,心情就會平靜許多。
當我跟其他人說起「一星期只見人一次」的規則時,曾經有人問我:「幾乎不見人,不會不安嗎?」
我從來不會因此而感到不安,因為我相信,這是最適合我的頻率。因為長時間獨處而感到不安,也許是擔心「不常和人見面,外人會怎麼想呢?」每次做決定時,提醒自己「最重要的不是他人的評價,而是自己是否滿足」,便不會動搖。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知足」吧!
至於「對事」的節奏,除了以一週為單位外,我也會以一個月或數個月為期,俯瞰所有預定,調整日程。知道這一週要截稿了,需要高度集中力,下一個禮拜就不會安排重要的約會,以便在忙碌之餘能夠好好休息,維持平衡。
人生要細水長流,而非不斷衝刺,忙得氣喘吁吁。我相信盡量確保能長久持續下去的生活方式,才是完成好作品的基礎。
相信直覺,喜歡與否自己決定!
重新檢視和我的生活、人生相關的所有人事物,我最堅持的究竟是什麼? 發現關鍵就是「我喜不喜歡」。所謂的「我喜歡」、「我不喜歡」,也可以替換成「我覺得舒服」、「我覺得不舒服」。
聽起來是很簡單基本的情緒,然而只靠「喜歡」與否來做決定,其實要很有勇氣,才能全然相信自己感覺。
我發現自己想要「在喜歡的人事物包圍下生活」,所以把精力都放在這件事上,才得以過著更貼近自我、更舒適愉快的生活。關鍵就是坦白面對自己的情緒,打從心底坦白面對。
好惡、舒服與否,是主觀的判斷,每個人的標準不盡相同。重點在於不以他人的意見和社會的排行為基準,而是經常注意自己究竟怎麼想。透過對人、對事與對物,體驗「重視自己」的感受,心靈便能從中獲得滿足。
透過人、事、物來追求自己的喜好,做到重視自己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誰、任何時候,都能試著堅持自己的喜好。單是開始堅持自己的喜好,生活便能出現極大的變化。
直到現在,我也還在追求自己的喜好,想像十年後、二十年後,在更加精心挑選的用品圍繞之下,過著更舒適的生活,就愈來愈期待年齡增長了。
【書籍資訊】
《這樣就很幸福了》
出版日期: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