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一個擁有較大人力資本總量的經濟體,將呈現較快速的成長。
圖片來源:Unsplash
編按:
許多公司在求新求變時,把新技術視為從外部購買與引進的東西,以為這樣做就可以增加獲利,但科技發展快速,外來的技術終究會被淘汰,企業若想要繼續成長,雇用大量且擁有構想發明能力的「人力資本」才是不可或缺的。
以下為《以少創多》中,摘自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的精闢見解:
成長心態
羅默對經濟學的最大貢獻是,他主張並證明最好不要把新技術視為公司從外部購買與引進的東西,而是要視為公司自行創造的東西。〔對此,他最知名的文獻是發表於1990年的論文〈內生性技術變革〉(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這些技術就像設計或配方,如同羅默所言,它們是「我們在結合原料時遵循的操作指示」。這跟第七章提出的技術定義很相近。公司為何會發明和改進技術呢?很簡單,為了創造獲利,它們想出能夠讓它們提高營收或降低成本的操作方法、配方與藍圖。如同我們在第七章一再看到的,資本主義為這種技術進步提供充分的誘因。
截至目前為止,這似乎像是資本主義和技術進步這兩位騎士共同運作的標準主張,但羅默的傑出在於,他強調公司在追求獲利時想出的技術點子有兩個重要特性。
第一個重要特性是,這些技術具有非敵對性(nonrival),意指它們可以同時被不只一個人或一家公司使用,而且它們不會被用罄。
多數原子性質的資源顯然不具有這種特性:你用這一磅的鋼鐵來打造一輛車的引擎後,我就無法使用這一磅的鋼鐵了,但是,構想和操作指示就具有共享性。畢氏定理、一種蒸汽引擎的設計、美味巧克力餅乾的配方,不論被使用多少次,都不會被用罄。
企業技術的第二個重要特性是部分排他性(partially excludable),這指的是公司可以用某種程度的限制來防止其他人使用它們想出的技術。這麼做的方法包括技術保密(例如可口可樂的完整配方),申請專利及其他智慧財產保護等等。
但是,這些方法都不能完全排他(因此才會說是部分,以及某種程度),商業祕密會外洩,專利會過期,而且在專利過期之前,專利持有人必須說明他們的發明,好讓其他人能夠研究它。
部分排他性是個很棒的東西,它提供強烈的誘因,促使公司去創造實用、能增進獲利、可以只靠它們在一段期間賺錢的新技術,但也能確保新技術最終「擴散出去」。假以時日,新技術將散播,被愈來愈多的公司採用,儘管這可能不是技術原創者所樂見。羅默認為,技術進步等同於公司想出非敵對、部分排他性的技術構想後的產出,這些新技術構想促使經濟成長。
他也指出,這種新技術構想促進的經濟成長未必會隨著時間而減緩,它不受勞動力規模、自然資源量,或是諸如此類的其他因素所限制,這種經濟成長只受限於一個市場中人們產生新技術構想的能力,羅默稱這個能力為「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並在1990年發表的文獻最後寫道:「這個模型最有趣的正面含義是,一個擁有較大人力資本總量的經濟體,將呈現較快速的成長。」
這個後來被稱為「規模報酬遞增」的理論既強大,又反直覺,多數傳統的經濟成長模型,以及非正規的、我們多數人理智上認為的經濟成長模型,都是規模報酬遞減:伴隨整體經濟規模擴大,經濟成長將減緩。直覺上,規模報酬遞減是有道理的:感覺上,一個規模10億美元的經濟體要成長5%,比一個規模1兆美元的經濟體要成長5%更為容易。
但是,羅默提出的模型顯示,只要一個經濟體的人力資本(也就是由人民想出新技術、並且把它們付諸使用的總能力)繼續增加,這個經濟體就有可能在規模變得更大的同時,成長得更快速。這是因為實用、非敵對、不完全排他的新技術構想數量將持續增加,誠如羅默極具說服力的證明,經濟會靠著新技術構想來運轉與成長。
【書籍資訊】
《以少創多》
出版日期:20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