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真心的「喜歡」與「熱情」所在,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一個細膩而獨特的位置。
圖片來源:Unsplash
編按:簡訊設計、圖文不符、志祺七七共同創辦人張志祺,他認為年輕的時候,為了讓別人快速認識自己,常會倉促地拿一張「夢想標籤」往自己貼上,好像非得有方向,才對自我有所交代,但沒想清楚的夢想標籤,真的是你的人生目標嗎?
以下為作者一路走過來的經歷分享:
走過夢想標籤突然成真、帶來的現實挑戰與低潮,中間的碰壁讓剛出社會的我,不得不認真思考:如果要賴以為生,自己的熱情在哪裡?
夢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真的是個假議題。但至少我們都能做一件事,就是「找到熱情的最小元素」。什麼意思呢?舉例來說,不是每個玩音樂的人,都真的希望成為五月天。
以我為例,學生時期玩吉他社,在社團裡總是擔任美宣,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一個熱愛音樂和設計的文藝青年。但事實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我喜歡在社團裡教大家彈吉他,但比起音樂與創作本身,更吸引我的是把複雜的技巧變成簡單的成就感,以及跟大家一起練團、努力完成一件事的「凝聚力」。
常常為社團做設計,也不是因為我喜歡設計,而是喜歡「用設計」來解決問題的過程。打破夢想的標籤,解構出點燃你熱情的最小元素。畢竟,不見得每個人都有偉大的夢想,但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真心喜歡、做起來會眼睛發亮的小事。
既然我發現自己點燃熱情的元素,是教學、與他人產生連結、用創意解決問題,那我在找尋未來的方向上,就不會侷限在技能上,而會更加寬廣。這也是現今之所以出現那麼多的「斜槓青年」,為什麼可以同時具備許多看起來完全不相干的身份。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看起來不相干的工作當中,背後一定有一個共通性,就是點亮這個人熱情的最小元素。找到自己熱情的最小元素,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科技與時局複雜多變的今日,拿前人的成就來定義自己的夢想,真的是一件有點危險的事。
真心的「喜歡」與「熱情」所在,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一個細膩而獨特的位置。我光是去理解自己與「設計」之間的關係,也花了很長的時間。直到二O一七年,簡訊設計的動畫「責難受害者」拿下德國紅點設計獎時,已經創業兩年的我,才比較明確找到一段最能定義自己對設計熱情的文字。
澳洲裔美籍設計師維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同時也是教育家與哲學家,他曾經說過的一段話:「設計的最大作用,並不是創造商業價值,也不是包裝和風格方面的競爭,而是一種適當的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元素。」
當設計成為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元素,連結眾人,帶來真實的改變與影響,那真是令人心滿意足、覺得幸福的瞬間!
【書籍資訊】
《歡迎來到志祺七七!不搞笑、談時事,資訊設計原來很可以:從50人的資訊設計公司到日更YouTuber的瘋狂技能樹》
出版日期: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