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能在短時間內團結起來,一起完成這樣的一件事,這真是台灣最可愛、也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圖片來源:Unsplash
編按:為回擊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對台灣不當的發言,創作者張志祺、阿滴和設計師聶永真等人發起募款,在美國《紐約時報》刊登廣告回應,向世界發出訊息:Who can help? Taiwan.利用網路社群連結眾人,才讓集資登報得以成真,究竟背後是經過何種波折?最後得到什麼成果?
以下為發起人之一張志祺的分享:
行動才剛開始就大逆風,面對各種質疑與批評,大家都很崩潰。但我們在過程中,漸漸清楚自己必須背負的責任,認知到錯誤後,緊急找來熟悉國際關係的專家共同協作。
「我覺得你的建議很有道理,要不要來加入我們,一起幫忙!」我開始私訊一些批評得很有建設性的朋友,邀請大家來加入我們。愈來愈多人進來幫忙,很快的組成了一個「文案小組」,共同消化網友們的批評與建議,大幅修改公開信,最後產出兩個版本供大家投票選出。
我們理解到:我們不需要和譚德塞打泥巴仗,而是應該提升高度,好好溝通Taiwan Can Help的訴求就足夠了。修正到第七版,最後的主軸是向世界發出一個訊息:Who can help?Taiwan.
廣告終於在四月十四日於《紐約時報》紙本全版與數位版面正式上稿。這個消息,不只受到總統蔡英文與外交部的轉發,更有相當多的國際知名人士主動響應。
有二十萬人推特追蹤的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薩曼莎.鮑爾(Samantha Power),也發文表示我們集資刊登的《紐約時報》廣告「強而有力」;美國心臟醫學權威艾瑞克.托普(Eric Topo)一看到數位版廣告,也發文稱許;身在美國的中國民運人士王丹,一早去取訂閱的《紐約時報》,看到大大的TAIWAN,感到感動與驕傲,表示:「台灣,值得被全世界看到!」
但我萬萬沒想到的是,集資登報的行動,居然真的會引起譚德塞的回應。
四月十五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出十三點回應,表示數十年來一直與台灣衛生部門保持技術交流。對此,台灣總統與外交部皆發聲回應所言與事實不符的地方,也強調該讓台灣「完整參與」衛生交流。
聶永真的《紐約時報》廣告視覺設計,也引起台灣網友、商家小編的二創致敬,在網路上引起一陣歡樂的迷因風潮。「一開始也許大家都一頭熱血,思慮不周,但這個團隊聽進大家的建言,不斷修正,讓兩萬多個捐助者的心意讓世界聽見!做得好!辛苦了!」一位朋友在我的牆上這麼留言。
能在短時間內團結起來,一起完成這樣的一件事,這真是台灣最可愛、也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書籍資訊】
《歡迎來到志祺七七!不搞笑、談時事,資訊設計原來很可以:從50人的資訊設計公司到日更YouTuber的瘋狂技能樹》
出版日期: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