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許多散戶誤以為可以擊敗市場,結果進行太多投機買賣而且交易量還過大。
圖片來源:Unsplash
投資人有些時候會表現得不理性。行為財務學指出,這種行為會持續發生,而非偶一為之。
認知心理學研究人員已經指出,人們在不確定時,經常會做出不合理的判斷。在這些偏誤行為中,最常見的是人們經常過度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並且對未來過於樂觀。
康納曼指出,這種過度自信的傾向在投資人身上尤其明顯。投資人比其他類型的人更常誇大自己的技巧,並且否認機運的存在。他們高估自己的知識,低估風險,還誇大自己控制事件的能力。
康納曼的實驗顯示,只要詢問受試者的信賴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就可以有效修正投資人對機率的判斷。所以,他提出下列問題:
如果適當的執行這個指示,道瓊指數比你的高(低)估計值高(低)的機率應該只有1%。換句話說,投資人應該有98%的把握確定道瓊指數會在自己預估的範圍內。類似的實驗已經應用在利率、通貨膨脹率,以及個別股價等方面的預估方法上。
事實上,能夠精確設定信賴區間的投資人少之又少。照理來說,實際結果超出預測範圍的機率只有2%,但是,實際上出現意外結果的機率卻將近20%,這就是心理學家所指的過度自信。如果有投資人跟你說他有99%的把握確定,那他大概只有80%的把握。這種精準度顯示出,人們會在自己的預測上押下不合理的高額賭注。
我們可以從這些研究中得到什麼結論?人們顯然太過相信自己的預測精確度, 於是誇大自身的技能,還對未來太過樂觀,這些偏誤會以各種樣貌顯現在股市裡。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許多散戶誤以為可以擊敗市場,結果進行太多投機買賣而且交易量還過大。行為財務學家泰瑞斯.奧狄恩(Terrance Odean)與布雷德.巴伯(Brad Barber)長期觀察某一家大型折扣券商的散戶投資帳戶,結果發現,散戶交易愈頻繁,績效就愈差。
這種對理財能力的錯覺很可能源於另一項心理學研究結果,也就是所謂的「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之所以產生這種錯誤,是因為人們會選擇性的只記得成功的事件。你記得成功的投資,所以很容易產生後見之明,並相信「自己當初早就知道Google 的股價會在首次公開募股後翻漲5倍」。
一般人很容易將所有好的結果歸功於自己的能力,還經常將壞結果合理化,認為那是不尋常的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意外。歷史教訓對我們的影響還不如幾起成功事蹟。後見之明會引發過度自信的心態,助長我們的錯誤預測,誤以為世事容易。推銷無效財務建議的那些人,甚至會自以為推銷的是好建議。《富比士》雜誌發行人史提夫.富比士(Steve Forbes)深諳這個道理,他最喜歡引述小時候祖父提出的忠告:「 推銷建議比接受建議還要有利可圖。」
許多行為學家相信,在預測公司未來的成長能力上過度自信,會導致所謂的成長股普遍被高估。如果令人振奮的最新電腦科技、醫療設備或是零售商店吸引大眾的目光,投資人通常會推斷這些事業將會成功、表現出高成長率,並且抱著超乎常理的自信認定這就是事實。
高成長的預測導致成長股被高估,但是這種樂觀的預測通常不會實現,這些公司的獲利可能縮水,個股的本益比可能下跌,結果造成投資績效低落。在預測令人振奮的公司未來的成長時過度樂觀,或許就是「成長」股表現往往不如「價值」股的其中一項原因。
【書籍資訊】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