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有人說這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也有人說這是資訊焦慮的時代。面對如此紛亂的時代,每個人不只需要閱讀,更迫切需要培養積極自主的「解讀」能力。
圖片來源:pexels
文 / 楊郁慧,天下文化編輯部人文館總監
有人說這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也有人說這是資訊焦慮的時代。
有人說這是後真相時代,也有人說這是沒有真理的時代。
面對如此紛亂的時代,每個人不只需要閱讀,更迫切需要培養積極自主的「解讀」(Interpretation)能力。
出身文學家庭的黃國珍曾在產業任職將近十年,協助企業進行設計思考,並且多次參與臺灣在觀光、經濟、政治……等議題的國際宣傳創意指導。
40歲之後,因為關注青少年閱讀素養問題,決意離開職場投身教育領域,於2012年創立「品學堂」,2013年發行華文世界第一本培養閱讀素養的雜誌《閱讀理解》,目前已是華文閱讀教育最受肯定的多元學習文本,擔任總編輯的黃國珍成為推動閱讀素養的指標人物。
在這本深具企圖心與宏觀視野的新書《解讀者》中,黃國珍提出創見,讓閱讀場域從書本文字轉換到真實世界,以生活和世界為文本,讓閱讀素養接軌真實情境和問題,呼應新課綱素養導向教學精神,成為「可以用出來的能力」。並以讀者生命主體為核心,建立一個理性與感性同在、內在覺察與外在探究並行,以解讀與創造為目的的「解讀者」心智模型。
由於黃國珍的跨領域背景,讓他眼中的「閱讀」不受限於閱讀紙本的固有認知,把閱讀的意義擴大到閱讀上下古今全世界,進而又從對外界的解讀而走入自己的內心世界,開啟多元脈絡與多重層次的探究,以更具積極自主閱讀表現的「解讀者」,為閱讀素養教育的目標提供一個具時代意義與價值的圖像,讓各級學校和企業重新認識閱讀素養對培育未來人才的重要性。
本書取材多元廣博,包含中外歷史與當代多位傑出的「解讀者」故事,以及作者任職產業的真實案例,同時結合「探究式閱讀歷程」、「第五項修練」、「英雄之旅」與「個體化歷程」等概念,深入闡述「解讀」的外在探究與內在蛻變的豐富意涵,開創華文閱讀論述新高度。
我們都應該成為生活的解讀者、工作的解讀者、生命的解讀者,最後做為自己的解讀者。
這本書獻給願意在生活裡尋找答案、在工作中成就價值、為生命創造意義的解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