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迷信名校、迷信術士之言、或迷信嚴厲恫嚇的管教。孩子無從選擇父母,但萬一生在這樣的家庭,學校又該如何給予孩子前進的希望?以下是校長林玫伶的見解......
孩子無從選擇父母,萬一生在功能不彰的家庭,學校要成為孩子的希望,直到他慢慢擁有改變自己命運的力量。
圖片來源:pexles
緯緯五年級。
一年前全家搬到樹林租屋,爸爸、媽媽賣水果做生意,媽媽每天早上帶著緯緯搭最早的公車到國語實小上學。
半年前媽媽中風,爸爸要照顧媽媽,改成晚上擺攤賣水果,緯緯自己搭清晨六點半的公車上學。
緯緯在公車上常搭著搭著就睡過站了,老師等不到學生,著急得與家長聯繫,接著,緯緯再搭車回學校,這時通常已經是九點以後了。
睡過站的事情經常發生,老師也應對的愈來愈熟練,知道要直接與該路線公車所屬的客運公司聯繫。
剛開始緯緯也會緊張得設法趕回學校,但幾次之後,發現外面的世界繽紛有趣,有時乾脆搭過站,去外面逛一逛再回學校,到校時間愈來愈晚,有時中午才被學校尋獲。
爸爸每次得知緯緯的行徑就暴打一頓,學校不得不通報,學務處麗君主任協同該里里長家訪關切,提醒爸爸換個方式管教。
但這都是治標的方法,小孩孤身千里迢迢上學,睡眠不足、易受誘惑,我們建議爸爸最好能讓孩子在學區的學校就讀。
爸爸瞪大眼睛,說:「我們家三代都讀國語實小,他的姑姑、叔叔也都是這裡畢業的,我們辛辛苦苦就是要讓他讀明星學校。」
接著又說:「我自己比較沒出息啦,可是他叔叔當醫生,姑姑在銀行上班,我們就是要培養小孩,才讓他讀名校啊!」
「爸爸的確很關心緯緯的教育,可是住家離這裡太遠了,小孩一個人那麼早搭車,就算是大人,每天這樣長途通勤也吃不消……」我說。
接著,學校提出兩個建議方案:
爸爸提到他因為和緯緯的阿公鬧翻才搬出去,因為房子是阿公的,現在自己再怎麼辛苦也不願意向阿公開口。
至於轉到學區附近的學校就讀,爸爸倏的起身,目光黯淡,說:「我知道啦,有錢、有勢才可以讀這裡,我沒出息就不能讀你們學校嗎?」
咯噹!
玻璃心碎了一地。
爸爸想歪了。
我急忙安慰他:「不是這個意思,我們是在討論哪一種方式對緯緯最好,這個孩子我們很喜歡。」
爸爸重新坐下。我接著說:「我們再努力看看,觀察一段時間。爸爸要讓緯緯早點睡覺,平常多找時間和他聊聊,回家以後不要打他……」
看起來,緯緯的家庭功能太低,家長又迷信明星學校,此時如果強迫轉學,造成一家人產生「被歧視感」,那比不轉學更糟。
由於緯緯功課嚴重落後,學習沒成就讓他更不愛上學,學校師長於是不停改變策略:學務處為他設了上學報到鼓勵制度;導師幫他找朋友、調整課業;連小田園指導老師也伸手支援,拉他一同採收、自己動手煎蔥蛋請老師吃。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更有動力重返校園!」
直到畢業,這孩子出差錯的狀況只剩零星次數,他帶著學校師長的關愛和爸媽糊里糊塗的愛,也堂堂正正的畢業了。
家長應該是學校教育的合夥人,但這位合夥人卻經常因不同因素缺席。
有一對唸四年級的雙胞胎兄弟,爸爸是臺商,長期不在家,一直以來,哥哥各項成績都略勝弟弟一籌,媽媽因而有了分別心。
對待哥哥頗多稱讚,眼神也流露出為人母的驕傲;講到弟弟口氣就十分鄙棄,算命仙說哥哥是來還債的,弟弟則是來討債的,從小要壓制不然會出問題。媽媽對照孩子的表現,對算命結果深信不疑。
孩子低年級時狀況尚不嚴重,漸漸長大後,弟弟個性明顯畏縮,經常稱病請假,媽媽認為弟弟表現不理想,讓她無法向先生交代,因而對「討債鬼」一說更加確信。
根本之道是改變家長的觀念,但困難可想而知。學校不僅要輔導孩子,也要輔導家長,安排各種資源幫助這個家庭,導師同時創造各種機會,喚起弟弟學習的自信。
就這樣進三步、退兩步的撐著;進時不敢得意,退時不敢灰心。
家長心狠起來,也讓人匪夷所思。
某天傍晚接到一位民眾來電:「我們在巷子裡看到一個只穿內褲的孩子,問他住哪裡、家長電話等都不說,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說是讀你們學校一年某班,姓名是○○○,你們可以查一下嗎?」
我們請民眾先把孩子送到最近的警察局,一查果真是我們學校的學生,馬上設法聯繫家長,才知道爸爸剛剛因細故大發脾氣,把小孩衣服剝光剩件內褲趕出家門,小孩沿著馬路不知走了多久。
學校一面通報校安,一面和警察局聯繫後續處理事宜。
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孩子被送回家了,卻從家裡打電話到學校,顫顫巍巍的聲音說道:「我爸爸很生氣,現在要去學校找校長和老師算帳……」
原來爸爸被警方嚴正關切,警告此舉觸法,爸爸認為學校誣陷他,他只是罰一下小孩,就被警方列案,愈想愈氣要到學校興師問罪,小孩得知趕緊偷偷打電話通知我們……
多令人心疼的孩子啊!
這個故事好長,爸爸迷信嚴管、嚴教,把小孩當私產,處置毫無分寸,但在社工和警方面前又總是說得頭頭是道。
由於爸爸對學校「多管閒事」心生不滿,趁事情還沒鬧大之前轉學了。殊不知我們還是聯繫了下一所學校,除了移交紀錄,也把這家庭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交接下去。
約一年半載之後,我們在新聞媒體上看到有關這個家庭的報導:
有熱心民眾發現一名男童,在大雨中獨自站在山區產業道路,全身溼透、不斷大哭,於是趕緊報警。員警調查得知,原來男童在車上搗蛋,爸爸氣得將男童「丟包」趕下車,想要嚇一嚇小孩……
雖然報導沒有指名道姓,但從馬賽克處理的照片和這樣的行徑,我們很快認出就是當年那對父子,孩子就讀的學校想必也展開一連串的因應措施了。
不論家長是迷信名校、迷信術士之言、或迷信嚴厲恫嚇的管教,這些功能不彰的家庭,都一直在抵銷學校教育的努力。現場老師接觸到的奇特家長比我多更多。
孩子無從選擇父母,萬一生在這樣的家庭,若能改變觀念最佳,如果改變不了家長,學校也要成為孩子的希望,努力撐到孩子再大一點,直到他慢慢擁有改變自己命運的力量。
➢【書籍資訊】《每個孩子都是全部,不是之一》
➢【延伸閱讀】
竊盜癖與霸凌事件的背後,孩子無聲的求救訊號你注意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