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成成是班上一位安靜且不善社交的孩子,也因為這樣的個性,讓他成為班上受霸凌的目標。校長林玫伶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全部,不是之一,為了改善這個狀況,也為了讓孩子能更勇敢地展現自我,她選擇這樣做......
每個學生雖然只是學校的0.1%,但他們都是家裡的100%。
凌晨一點,修剪影片,lag。
凌晨二點,找背景音樂。
凌晨三點,影片輸出,當機……
晚上八點多開始,我便一直坐在筆電前奮戰,目標是製作一支7、8分鐘的影片。
可笑的是,我過去完全沒有剪輯影片的經驗,一邊摸索一邊做,弄清軟體介面上的功能後,剛開始還覺得不難,不久就開始卡機,接著狂當……
母親那幾天恰好北上和我同住,半夜起來多次問:「在忙什麼?怎麼還不睡覺?」
這個故事有點長。
故事的主角是成成。
成成的媽媽在旅行社工作,是個傑出的日本線導遊,許多企業員工旅遊常指名要她帶團。因為自己獨力撫育孩子,每回出國,孩子就託給好朋友照顧。
有天她又急又氣的來找我,說:「我覺得很愧疚,長期以來,孩子發生事情時,我都不在身旁,他沒有對象可說;等我回到家,事情過去了好幾天,孩子也不想再提了。」
媽媽說的「事情」,是不久前全班整隊去音樂教室的路上,成成被幾位同學拉去撞牆。
媽媽從其他同學口中得知此事,一一盤問,才知道事情還不只一樁。
被勒脖子、被壓在地上騎、被取難聽的綽號,都讓媽媽心痛不已。
成成的媽媽說:「我更難過的是,這個孩子一點也不像我,不懂得向老師反映,不懂得抬頭挺胸阻止同學惡搞。」
成成身材瘦小,是個不折不扣的悶葫蘆;和他聊十句,他大多點個頭或答個「嗯」。他很渴望友誼,但不太懂如何交朋友,常常因為方式不對被同學拒絕。
我聽著眼前這位媽媽的陳述,聽到了她的自責與焦慮。
媽媽的工作不能完全放下,只能在排行程時儘量配合孩子的時間;孩子各種表現找不到亮點,不知道如何激勵他。
不過因為這件事,我和成成的媽媽結為好友,常常互相分享教養子女的點點滴滴。
圖片來源:unsplash ▲非當事人示意圖
那年寒假,我們不規定寒假作業,鼓勵全校學生自己設定寒假想完成的目標,擬定可行的計畫,並付諸行動。開學後,各班老師會請同學分享寒假的「自主學習」成果。
媽媽說,成成想挑戰進階的機器人製作,他平時就在上這樣的課程,寒假期間想進一步運用程式,自己動手從組裝到控制機器人。
目標明確,最重要的是這是孩子自己想學的,這已經符合自主學習的第一步。
由於開學後要在課堂上分享成果,我建議媽媽幫成成照相、錄影,開學後就有成果可向同學報告。
寒假即將結束。
成成媽媽傳給我一些照片和影片。他利用同一套零件,組裝了三個遙控機器人,有時在桌上組,有時在床上、在沙發、在地上,眼神非常專注;成品也非常有趣,有的還可搖控它發射彈珠。
我看著看著,突然產生一個念頭:
如果把這些素材剪輯成一支有脈絡的影片,開學典禮時播放給全校師生看,做為我們首次實施寒假作業自主學習的範例,不但可以建立大家對自主學習的信心,也能幫助成成有良好的自我認同。
對眾人、對個人都有幫助的事,何樂而不為!
於是我請成成媽媽充當主持人,在鏡頭前訪問孩子:
開學前一天,素材都有了。我準備要大顯身手,把剪輯影片的初體驗獻給成成。
但我太高估自己製作影片的能力了,弄了四、五個小時還沒搞定。到了影片輸出時更慘,我在螢幕前看那龜速般的匯出,常常等到打瞌睡,驚醒後又發現沒成功,來來回回不知花了多少時間。
母親聽我說這段長長的「緣起」後,也不再催我上床休息。
不久,東方既白,影片也弄好了,雖然不專業,但也可以上檯面了。
母親是我的第一個觀眾,她看得津津有味,直說:「這囝仔真正讚。」又對我說:「你嘛真正讚。」
開學典禮上播放的影片,果然「豔驚四座」,不是我的影片好,而是成成投入做一件事時的畫面太動人,再加上機器人對小學生本來就有吸引力,特別是成成說了這一段話:「臺南發生大地震,從新聞報導上看到那些搜救犬都受傷了,我在思考有沒有可能利用機器人救災……」
有行,又有思,真是再棒也不過了。
很快的,這支影片在成成身上起了化學作用。
班上同學看他的眼神開始不一樣,會圍著他問有關機器人的事;不認識的導護老師在路隊中看到成成,對他豎大拇指,說:「機器人小子!」連足球隊的教練也公開稱讚他:「聽說你很會組機器人模型哩!」
不善言辭的成成,內心是喜悅的。他的心智逐漸堅強,升上高年級以後,各項學習愈來愈純熟,也開始在意自己的表現。
幾年過去,每隔一段時間我會見到他,大方、自信、侃侃而談,完全不是當年那個羞怯的悶葫蘆了。
母親曾問我:「全校學生那麼多,這樣怎麼忙得完?」
我本來想回答:「每個學生雖然只是學校的0.1%,但他們都是家裡的100%。」後來只是笑笑的說:「袂啦!」
➢【書籍資訊】《每個孩子都是全部,不是之一》
➢【延伸閱讀】
竊盜癖與霸凌事件的背後,孩子無聲的求救訊號你注意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