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缺乏計畫地跳脫舒適圈,是一種賭博!「下一本讀什麼」、「閱讀前哨站」站長 Waki 瓦基分享放棄台積電高薪工作的心路歷程,並以新書《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手把手帶你重新定義生命、設計你的理想工作,瓦基:走出舒適圈,並不是為了「刻意讓自己不舒服」,而是讓自己更好的一種過程。
圖片來源: Freepik
做出離職的決定之前,我曾經先透露給一些身邊的好友知道。他們第一個反應是問我:「你好不容易才爬到這個職位,為什麼要離開舒適圈?」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誤解。
我們很容易只以結果來判斷事情,所以往往只關注「舒適圈內」和「舒適圈外」的兩種狀態的差異,卻很少細究其中的過程和原因。我先分享一個過去我如何把舒適圈慢慢向外拓展的有趣過程。
在剛踏入職場的時候,我是一個十足的內向者。
我擅長獨力執行專案、製作圖文並茂的簡報、透過Emai或書面資料向上級匯報專案的進展。這是我一開始在職場上的舒適圈。但是,每當要上台簡報時,面對會議室滿滿的同事和主管,我內心總是十分緊張,我每次都把沒有操作滑鼠的那隻手藏在身後,避免被別人看到我的手在發抖。
在報告的時候,我講話經常愈講愈快,有時候一句話還重複講好幾次。我曾經因為自己是內向者,安慰自己不需要太勉強,不要刻意嘗試那些自己沒有天分、本來就不擅長的東西。
直到主管留意到了我的狀況,鼓勵我要多爭取、多舉手、多發言,把講話和演說的技巧練好,對未來的職場發展有很大的加分效果。我留意到一件事情,在職場上表現出眾的主管,他們口語表達和口頭簡報的能力,都是在平均值之上。儘管有些主管平時看起來文靜木訥,但一旦他們上台做簡報時,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變得侃侃而談、神色自若。
經過幾番思量之後,我才接受一個事實,不論未來的工作如何,表達能力和口語簡報的技巧,都是一項「必要」的技能。因此我決定踏出那不舒適的一步:提升自己口語簡報的能力。
之後每當要報告之前,我就會準備一份大綱和細項列表,先在心裡面默背起來,上台的時候照稿演出。在會議室對自己部門的同事們練習久了,我開始瞄下一個更艱難的目標,參加公司內部的簡報競賽──面對評審和上百名的聽眾。
我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第一次的準備經驗,我稱之為「過分充足的準備」。在正式比賽的前兩週,我把一場限時三分鐘的報告,寫成一份純文字版的「口語稿」,請我的同事和女友幫我看過之後,給我建議。果不其然,第一版口語稿寫得文謅謅地,我根據他們的建議逐字修改,後來寫成一版更口語化的版本。
在比賽的前一週,我把整份口語稿背誦下來,每天下班之後在心裡默背,然後再講一次給我女友聽,讓她挑毛病、給建議。我透過反覆不斷的背誦練習,把整份講稿記得滾瓜爛熟,連作夢的時候都夢到自己在台上演講。直到這個時候,我才有餘力去調整自己講話的抑揚頓挫,針對想要強調的關鍵字,放慢語速。
在正式比賽上台時,面對台下的評審和兩百多名觀眾,我的心情雖然緊張,但是我的腦中理性聲音告訴我不用擔心,無論自己的臨場表現怎麼樣,我都有信心可以把講稿內容一字不漏地說出來。
就這樣,我完成了第一次的大型口頭簡報比賽,取得了一個中等名次的成績。
透過第一次的經驗,我知道這個過程是有效的:過分充足的準備,加上反覆的刻意練習。
此後,我從工程師晉升到主管的過程中,參與了無數場的各類競賽發表、內部教育訓練授課、協助校園招募對學生的演講。從第一次需要超過20小時的練習,到第二次變成15小時的練習……隨著上台演說的次數增加,我需要準備的時間逐步遞減。
我轉職到台南新工廠工作後,又參加了一場公司大賽,賽前我完全沒有寫演講稿,只看投影片就開始直接說故事,把整個簡報脈絡記在腦海裡,甚至還能倒背如流。雖然我在上台的前一週還是在心中演練,但跟剛踏入職場的我已經截然不同。正式比賽上台演說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不是來參賽,而是來分享的。正因為心境的轉換和長期練習的累積,我的表現反而更從容、更流暢,最終獲得了首獎的肯定。
不知不覺,公開演說已經變成了我的新舒適圈。
我相信,儘管是我們原本不擅長、感到不舒適的事情,只要有目標、有計畫、有方法、有行動地逐步執行,無論快或慢,就是會持續進步。人的能力是會成長的。
「舒適圈」的最普遍定義是:一個人所處的一種環境的狀態和習慣的行動,人會在這種安樂窩的狀態中感到舒適,並且缺乏危機感。為什麼舒適的環境不待,偏要跳進一個讓自己不舒適的環境受苦、擔心、害怕呢?如果單純強調不舒適的痛苦,才沒有人會願意這麼做。
我認為所謂的踏出舒適圈,並不是為了「刻意讓自己不舒服」,強迫自己踏出去,而是為了一個潛在的可能性:抵達下一個階段的舒適圈。這才是踏出舒適圈的「原因」,因為下一個階段的我們,有可能「更舒服」。
接著是抱著提升自己的心態,去從那些不舒服的體驗當中進一步學習。我們並不是刻意追求「痛苦」,而是樂於在「辛苦」和「不舒適」的新環境茁壯,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這就是過程,我們可以一隻腳踏在原本的舒適圈裡,借助原本舒適圈的優勢,再把另一隻腳踏進不舒適的環境,學習建立新的優勢。
當我們先看到背後的願景,內心嚮往下一個階段的舒適圈,才會對過程中的不舒適感到甘之如飴,更有目的、有計畫地行動。
擬定計畫地踏出舒適圈,是一種投資;缺乏計畫地跳脫舒適圈,只是一種賭博。
➢【書籍資訊】《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