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在德國考察中因為一次勇餐剩的菜太多,收到50馬克的罰款,更領悟到歐洲先進國家的簡約實踐。《鄭崇華演講集》收錄鄭崇華歷年精采講稿,都是他在不同階段,對當時環境、產業以及社會發展的思索與想像。本文摘鄭崇華創辦人自2009年發表於《成大電機系友會會刊》的精采分享。
發表於《成大電機系友會會刊》(2009年2月)
自然環境變化,能源及天然資源供需失衡,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過量排放,造成全球暖化與氣候異常,已是今天的熱門話題。沒錯!大家都在談論要加強環保、阻止地球繼續暖化,每一個人該捫心自問的是,真正做到的有多少?
我們聽到政府說了許多,也看到企業表示支持,但落實到執行面時,我們到底有沒有認真、嚴肅的去關心、去處理這些問題?這次立法院會,對於談論了好久的「再生能源法」,仍然沒有重視,而且還一再拖延,反倒迅速通過離島開設賭場的「博弈條款」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在最近的一本暢銷書《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中,作者佛里曼引用了一段1992年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議中,一位當年只有12歲的加拿大小女孩鈴木演說時陳述的心情,她說:
我今天代表兒童環境組織發聲,我們是一群12到13歲的兒童,努力想要改變地球的現狀。我們辛苦募捐旅費,來到這個離家5千英里的地方,是希望告訴你們這些大人,必須改變自己的做法。今天站在這裡,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為我的未來奮戰,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可不像選舉失敗或是投資股票失利那樣,我要替未來的世代說話,我要代表各地處於饑荒、沒有人傾聽他們哀號的兒童說話,更要為無數無處可去、瀕臨死亡的動物說話。
現在我不敢出去曬太陽,因為臭氧層有破洞;不敢呼吸,因為不知道空氣中有什麼化學物質。過去我和爸爸會在家鄉溫哥華釣魚,可是幾年前我們發現魚全身長滿了癌;現在我們每天都會聽到某些動植物絕種,永遠消失不見。我曾經夢想這輩子要去看一大群野生動物,以及充滿鳥類和蝴蝶的叢林、雨林,現在我只擔心它們無法繼續存活下去,好讓將來我也可以帶我的孩子一起觀賞這些事物。親愛的大人們,當你們像我這個年紀時,需要擔心這些事情嗎?
這些情況都已經發生在眼前,但你們卻表現得時間好像還很充裕,好像還可以從容解決。我是個小孩,我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些問題,但我希望你們了解,其實你們根本也不知該怎麼讓鮭魚重新回到乾涸的小溪、不知怎麼讓絕種的生物死而復生、不知怎麼讓變成沙漠的森林重新生長⋯⋯。
如果你們不知道如何修復,就請別再破壞!
在學校,大人們教導我們在這世界上要守規矩;大人教導我們不該跟別人打架,而是設法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事情、尊重別人;更教我們不要傷害生物、要懂得分享,不要貪心。但是,為什麼大人們所做的,都是你們告誡小孩子不可以做的事情?請不要忘記你們為何參加今天的會議,並記得你們做這些事情是為了誰。
我們是你們的後代,你們正在主宰我們所成長世界的模樣。父母有辦法安慰自己的孩子:「一切都會沒事!」、「這不是世界末日」、「我們正在盡力而為」⋯⋯,但我想今天各位已經不應再用這種話語來安撫我們。
我爸爸說:「看一個人要看他做的事,而不是他說的話。」你們做的事讓我在晚上哭泣,大人總說愛我們,但我感到懷疑。希望你們能說到做到,謝謝!
小女孩的這段話,清晰提醒了我們應該面對並處理自然環境問題。慚愧的是,經過了17年,鈴木小朋友的話我們到底做到了多少?環境問題絲毫沒有好轉,反而日趨嚴重、惡化,這等於是讓包括鈴木小妹妹在內的我們的下一代,在不斷失望與反覆驚愕中成長。
3、4年前,我收到一張來自朋友的聖誕賀卡,裡面夾了一封信,他說因為我長期關注環保,他想跟我分享一個發生在德國的真實故事:
德國是個工業化程度很高的國家,說到Mercedes-Benz、BMW、Siemens⋯⋯這些品牌,沒有人不知道。世界上用於核子反應爐中最好的核心泵,就是在德國的一個小鎮上產生的。在這樣發達國家中,人們的生活一定是紙醉金迷、燈紅酒綠吧。
在去德國考察前,我描繪著、揣摩著這個國度。到達港口城市漢堡之時,我們習慣先去餐館,駐地的同事免不了要接風洗塵。走進餐館,我們穿過桌多人少的大廳,心裡疑惑:「這樣冷清清的場面,飯店能開下去嗎?」更可笑的是一對用餐情侶的桌子上,只擺有一個碟子,裡面只放著兩種菜,兩罐啤酒,如此簡單,是否影響他們的甜蜜聚會?如果是男士買單,是否太小氣,他不怕女友跑掉?另外一桌是幾位白人老太太在悠閒用餐,每道菜上桌後,服務生很快的幫她們分配好,然後就被她們吃光光了。
我們不再注意她們,而是盼著自己的大餐快點上來。駐地的同事多點了些菜,餐館客人不多,上菜很快,我們的桌子很快被碟碗堆滿,想到後面還有活動,就一陣狼吞虎嚥,快快結束了這一頓大餐。結果還剩了大約三分之一的食物。結完帳,我們剔著牙,大搖大擺出了餐館大門。
出門沒走幾步,餐館裡有人在叫我們。不知怎麼回事,我們好奇回頭看,原來是那幾個白人老太太,在和飯店老闆嘰哩呱啦說著什麼,好像是針對我們的。
看到我們回來,老太太改說英文,我們就都能聽懂了。她在說我們剩的菜太多,太浪費了。我們覺得好笑,這老太太多管閒事!同行的同事說:「我們花錢吃飯,剩多少關妳什麼事?」老太太更生氣了,馬上掏出手機撥打電話。
一會兒,一個穿制服的人來了,自稱是社會保障機構的工作人員。問完情況後,這位工作人員居然拿出罰單,開出50馬克的罰款。這下我們都不吭氣了,駐地同事只好拿出50馬克,並一再道歉。
這位工作人員鄭重對我們說:「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你們不能夠也沒有理由浪費!」我們臉都紅了。但在我們心裡卻都認同這句話。一個先進又富有的國家,人們還有這種意識,我們得好好反省。
我這個朋友並舉了來自網路上的回應佐證,他說:「其實跟我去過德國的經驗很接近。」我們一致發現德國人在食衣住行方面都很簡約︰
● 食——幾乎三餐都以麵包、火腿為主食,偶爾加菜也就是多個沙拉或炒蛋。
● 衣——一般人很普通,室內都是T恤,外出加外套,很少五顏六色的華麗打扮。
● 住——由於人口密度不高,房子普遍算大,但裝潢相當樸實,而且非常節省用電,白天幾乎是不開燈的。走廊、客廳、廚房、房間等小燈隨手開關。垃圾嚴格分類,瓶罐很少丟棄,都盡量再利用。用水很省,冬天一星期洗1 至2次澡而己(聽說法國人洗得更少,難怪香水業發達),水龍頭出水量不大,自然用水會減少。
● 行——大眾運輸系統發達,小小一個漢諾威,40萬的人口有超過10條地鐵,接駁多使用自行車,減少空氣汙染與能源消耗又可以運動健身,另外,德國人開車很少使用空調。
基本上德國人的生活比台灣人簡單很多,沒有卡拉OK,夜生活消費極貴,頂多有小酒吧喝啤酒而已(沒有下酒菜),所以很多外國人來到台灣之後,都認為台灣是天堂,吃喝玩樂場所又多又便宜。
台灣並不是個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而且人口密度高,平時宴客吃飯,我們總看到桌上很多剩菜,大多是因為主人怕客人吃不飽丟了面子。事實上,我們真的需要徹底改變生活習慣。這也就是我剛剛講的「落實執行」,每個人養成不浪費的習慣,將這種觀念一傳十、十傳百,很快的,我們的素質就可以趕上如德國這般的歐洲先進國家,當大家的生活習慣都是如此時,不知不覺我們就降低了對環境的破壞。
台達電子創立於1971年,創業之初就遭逢能源危機,所以我很早就體會並注意到能源與環境問題,並且當時就將公司的經營使命定為「環保.節能.愛地球」。經過38年的努力,台達從一個15人的小公司,慢慢成長茁壯,到現在已經擁有跨國規模,去(2007)年的集團營收,達到53億美金。目前台達在交換式電源管理產品與無刷直流風扇產品居世界領導地位,其他包括電源管理的整體解決方案、高階視訊產品、工業自動化產品、網路通訊產品⋯⋯ 等,都是台達深耕已久並深獲客戶肯定的領域。
過去我們一直致力於將產品的效率不斷提升,以防止無謂的電力耗損,並開發電力回收系統。進入21世紀之後,我們積極投入潔淨能源的領域,在太陽能方面除了傳統的Solar Cell(太陽能電池),聚光型太陽能的電力系統也有非常好的開發成果。高雄世運主場館的屋頂太陽能電力系統,使用的就是台達電子與關係企業旺能光電的產品組合,總共使用了8,844 片Solar Cell模組,裝置容量高達1MW,是目前戶外運動場使用太陽能發電最大規模。此外,我們也積極開發LED節能照明產品,更將原本使用於IT產品中散熱風扇的部分,逐漸擴展規模,並開始進入新的市場以及小型風力發電領域。
這一次的全球金融風暴(2008年),對企業界而言是很大的衝擊與挑戰,我們應該用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因為危機可以讓我們更為覺醒、不沉溺於安逸,同時讓我們看得更遠、走得更快,更積極朝未來的方向去努力。我們每年都投入許多資源在研發工作上,在此不景氣的時刻,更是養精蓄銳、儲備能量的好機會,對於有志之士,相信是可以一起投入努力的環境。
前述的《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一書,作者佛里曼不僅是美國、更是在世界輿論中擁有極大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他繼前一本《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之後,用了3 年時間,親自到世界各地作深入的調查與採訪,讓我們對目前各地的情況,有著身歷其境的了解。另外,4年前我讀的《綠色資本主義》、美國生態建築師麥唐納(William McDonough)及德國化學家、環保倡議者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 所著的《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等書,台達都透過基金會贊助出版,並且也捐助了一些在成大圖書館內,都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書籍資訊】《鄭崇華演講集:台達的成長之路》
➢【延伸閱讀】《世界又熱、又平、又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