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洪蘭分享,《讀一遍就記得的唐詩課》懂得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把詩中相關的故事串起來,相互印證,因為重複的看到同一句子用在不同的地方,這就增加了記憶力。尤其作者比較不同的詩人用不同的文字描述相同的場景,各人的功力立見高下,這種打擂台的寫作方式使人不知不覺就看完了它。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初看到這本《讀一遍就記得的唐詩課》時,心中有點反感,這位作者的口氣未免太大一點了吧?100多年來心理學家不知做了多少記憶的研究都沒有找到什麼讀一遍就能記得的絕竅,他怎麼就敢打包票了呢?
原想不讀,但是教書教久的人有個職業病,就是看到有字的東西還是會拿起來看,一看之後,不得不承認,作者的確有二把刷子,他懂得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把詩中相關的故事串起來,相互印證,因為重複的看到同一句子用在不同的地方,這就增加了記憶力。尤其作者比較不同的詩人用不同的文字描述相同的場景,各人的功力立見高下,這種打擂台的寫作方式使人不知不覺就看完了它。看的時候還產生「慢慢看,不然一下子看完了,等會沒東西看了」的感覺。好像吃到喜歡的菜,告訴自己要細細品嚐,別辜負了廚師的精湛工藝。
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是維繫中華民族命脈最強韌的一根繩子,常常一首詩、一曲小時候唱的歌會觸動到靈魂深處的那根弦,它所引起的共嗚恐怕還沒有哪一個東西有此威力,說「詩是靈魂的故鄉」一點也沒錯。
1970的春節,物理系某教授請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留學生去他家過年。一開始大家聊天嗑瓜子情緒還好,不知誰放起了斯義桂唱的「蘇武牧羊」的唱片,一剎時,全體安靜下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油然而生,大家都想家了,而且就如白居易「琵琶行」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來美越久的留學生流的淚越多。
詩詞和音樂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安撫人心,比如說,向晚意不適時,如果沒有古原可登,最佳的排遣方式便是找出一本喜歡的中文書來看,你所經過的失落,古人都經歷過,而他描述的比你還深,看了有知音的感覺。人有知音便不寂寞了。
有位在美國工作了30十年的學生告訴我,工作疲憊之餘,最能安慰他的是小時候背的詩。他說下班時,看到落日,會不由自主的想起「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心情就輕了許多;白天在辦公室的種種不快,想到左宗棠的「不遭人嫉是庸才」心情就舒解一些;和妻子吵架,心煩時去外面走,想起「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拋開了。
他曾在一封信中告訴我,有些心靈深處的感受他說不出來,但是看到「人兒依著孤燈,榔兒敲著三更」,就仿佛看到母親倚門等他補習回來的景象。他說夜深人靜時,最能安慰他的還是腦海裡的一些中國老東西。最近神經學的研究發現童年的經驗會深入到DNA的層次,他問:這童年的經驗包括小時候背的詩詞嗎?
是的,文化是年老後靈魂的故鄉,因為那是我們的根,我們在這個文化中長大,我們的思想觀念、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我們生長的環境,其中包括小時候讀的詩歌,它已潛移默化到我們的基因中,政治的外力去不掉了。
沒有文化的人不會快活,因為他沒有民族認同、沒有根。沒有根的人至少在精神上是死的,物資再豐富的生活也是空虛。詩詞古文要教,要讀,不可廢去,因為那是一個人靈魂最後的歸依。
➢【書籍資訊】《讀一遍就記得的唐詩課》
➢【延伸閱讀】情感失重,來杯絕句的Espresso|《讀一遍就記得的唐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