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唐詩裡情感濃度最高的體裁是什麼呢?我想是絕句。絕句雖然短小,但是裡面的情感往往能在瞬間發生變化。
圖片來源:Pexels
我們來看一首和《題都城南莊》類似的詩,獨孤及的《和贈遠》:
憶得去年春風至,中庭桃李映瑣窗。
美人挾瑟對芳樹,玉顏亭亭與花雙。
今年新花如舊時,去年美人不在茲。
借問離居恨深淺,只應獨有庭花知。
去年美人在這裡,今年美人不在了,花還是這樣盛放。他寫的和《題都城南莊》是一回事,但是用了雙倍的字數,顯得很囉唆。同樣的情感在這首律詩裡被稀釋了。
唐詩裡情感濃度最高的體裁是什麼呢?我想是絕句。絕句雖然短小,但是裡面的情感往往能在瞬間發生變化。
絕句一般在第三句的時候發生轉折。楊載在《詩法家數》中說:「……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於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也有一些絕句是在第四句的時候轉折。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詩人把我們的情緒帶進回憶裡,一個非常美好的畫面。但是第三句開始轉折,讓我們從對美好的期待當中脫離出來。詩人的期待,是桃花現在還在這裡,這個女孩子現在也還在這裡,而他們將會有一段美滿的婚姻,就像孟棨的故事裡講的那樣。但是詩人的情緒在這裡發生了變化,他說「人面只今何處去」,這就形成了落差。
我們坐過山車的時候會有失重的感覺,它在一瞬間把我們升高,又在一瞬間讓我們落下去。而詩歌也是這樣。一首好詩,它裡面會有情感的落差,它會讓讀者產生失重的感覺。絕句往往能在很短的篇幅裡形成這樣的落差,造成讀者情感上的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