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AI先行者」華裔科學家李飛飛12月即將出版新書《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本書介紹一位科學家扣人心弦的研究故事,並極為清楚地說明人工智能到底是什麼、以及如何產生。這本回憶錄感人至深,一位在美國長大成人的移民科學家,身處人工智能革命的第一線,從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今年9月,《時代雜誌》(TIME)公布「人工智慧領域百大影響力人物」名單,匯整出 100 名正在塑造現今 AI 格局的代表性人物。其中,包括了全球AI的先行者、華裔科學家李飛飛。
圖片來源:(c) Stanford University
《遠見雜誌》報導,現年47歲的李飛飛,23歲時就在美國學界展露頭角,拿下普林斯頓大學Kusaka紀念物理學獎,其後參與的ImageNet計畫,突破性的圖像辨識技術,成為AI的重要實作。
2009年後,她長期任教史丹佛大學,2019年受聘為首任紅杉講席教授,期間主持史丹佛AI實驗室,矽谷科技公司裡遍布她的學生。曾任Google首席科學家、Twitter獨立董事。
李飛飛20多年來一直在AI領域的最前線,但在起初,她的科學生涯甚至難以實現。她和家人身為移民,面臨著從中國中產階級到美國貧困階層的轉變,處境艱難。求學期間,曾在餐館打工、也做過到府打掃的清潔工。況且一家人還要努力照顧生病的母親,使生活變得更加困苦;不過她母親仍辛勤工作,幫助全家在新的土地上站穩腳跟。
《連線》(《Wired》)雜誌稱李飛飛博士是「一小群科學家的成員——這群科學家的人數很少,一張廚房的桌子就足以讓他們圍坐,可他們掌管了人工智能最近取得的顯著進步。」
AI趨勢專家李開復推崇李飛飛是「AI領域的良心」,並在2018年於《連線》雜誌「改變世界的25人」之中,提名了李飛飛。
儘管如此,李飛飛從青少年時期所展現的物理學天賦一直茁壯,讓她為AI的突破做出了極為關鍵的貢獻,這也使她處於全球變革的中心。她熱愛AI技術,在過去幾十年的工作裡,她直接面對這項技術令人驚奇的可能和危險。
11月7日,李飛飛即將美國出版新書《The Worlds I See》,新書尚未上市,已榮獲Amazon編輯選書、科學家傳記新書榜榜首,深受外界關注。
《The Worlds I See》以李飛飛第一人稱撰寫,從內部視角記錄了本世紀的其中一項決定性時刻。本書介紹一位科學家扣人心弦的研究故事,並極為清楚地說明人工智能到底是什麼、以及如何產生。
這本回憶錄感人至深,一位在美國長大成人的移民科學家,證明了即使是最先前的學術研究也需要燃燒熱情,還有心裡永不熄滅的好奇心;身處人工智能革命的第一線,從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天下文化與世界接軌,預計在12月出版《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值得讀者典藏、細細品味。
圖片來源:Amazon編輯選書
圖片來源:Amazon科學家傳記新書榜榜首
李飛飛:AI最難取得的是人類之間的愛,對我來說是最難取代的...